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百岁老红军,红色“听风者”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6-17 09:50:57 【字体: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六安是“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六安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中华大地这片满是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寻访百岁六安籍老红军,让我们一起追忆那段光辉的岁月,见证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每一位老红军的回忆,都蕴含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秉承“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进、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勇往直前。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印记,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伤痕,但他们饱含深情的双眼,永远是那么坚毅,听着那些断断续续的回忆,让人心生敬意。他们对党忠诚,胸怀人民,不忘家乡的精神和情怀,始终在打动、感染和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接续传承、砥砺前行。

  岁月不居,精神不朽,向老红军们致敬!

  从小爷爷对我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

  曾经苦难才明白

  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从小老师教我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

  几经风雨更懂得

  跟着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

  6月9日,悠悠淠河水畔,一处绿荫掩映的四合院前,裕安区石板冲乡明德小学丁敬蕾老师带领20余名小学生代表,在向一位老人献上鲜花后,又为老人唱起红色歌曲,表达对这位老红军的崇高敬意,老人脸上溢出满满的笑意。

  这是市关工委主任汪永义、裕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俊青、区关工委主任张令铸等一行来到裕安区石板冲乡亲切看望慰问裕安籍开国大校、104岁老红军胡正先,可爱的孩子们随同为老人送来祝福,聆听教诲。

  胡正先老人满头白发、面色红润、思路清晰、行动自如、精神矍铄,他不顾年事已高,给小学生们讲起红色故事,勉励孩子们爱党爱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你们生在一个幸福的年代,没有战争,有书读。这个社会来之不易,没有人民解放军,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可能有今天。”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不辜负前辈的希望。”

  今年4月,胡正先老人回到家乡裕安区石板冲乡休养。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陪伴的儿女们商量,趁着现在自己还能动、还能说,把家门口变成宣传红色精神的讲堂,为前来探访的年轻一代讲述党的光辉历程,同时还走进党政机关、学校,通过报告会、故事会,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展示一名老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奉献余热。

  汪永义一行对胡老回乡表示诚挚欢迎,对老红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表示一定会继承好优良传统,把孩子们的革命传统教育做实做好,把红色精神代代传下去,做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胡正先老人认为家乡的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条件大有改善,希望地方各级领导为群众多办实事,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

  百岁高龄的胡正先,如今仍然奋斗在爱党爱国教育的第一线。近年来,他陆续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到部队、企业、学校,给后辈们讲述革命故事,教导年轻人不忘来时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身力量。看到如今繁荣昌盛的祖国,他不止一次感叹,“我觉得当年的苦我们没有白吃”。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精神,5月6日上午,裕安区石板冲乡关工委邀请胡正先老先生,在明德小学开展“百岁红军,叙党史、颂党恩,坚定跟党走”活动。活动由石板冲乡教育关工委主任耿天忠主持。石板冲乡党委书记崔振、乡长张国庆、乡人大主席吴可玉,乡关工委、老教委、妇联、团委等同志参加。

  “遭敌人围困四十多天,没有吃进一粒粮食,靠草根树皮维持生命。”当胡老讲到悲壮战斗艰难行军的时候,全校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段段催人泪下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大家心里充满了对胡爷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崇敬。

  该乡党委书记崔振感慨地说,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今天的我们要在红色革命宣讲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从中汲取力量。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全乡教师要立德树人、牢记使命、勤勉工作;同学们要知道“少年强则国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勤奋学习,将来报效伟大祖国。

  2019年11月5日,六安一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党课开课啦!下午3:50,高一年级学生代表准时来到学术报告厅,大屏上播放着2016年《开学第一课》的视频,六安籍老红军胡正先讲述了长征途中当通信兵的故事。接着,视频里又出现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身处抗战老兵方队,胡正先胸前的奖章熠熠生辉。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胡爷爷讲述军功章的故事,此时,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走进课堂……对六安一中的青年学生,老红军胡正先提出殷切希望,“我希望大家长大以后,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保卫者,是国家的建设者。”

  听了胡爷爷的故事,高一(3)班黄舒迪同学激动地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革命前辈用钢铁般的身躯,为我们开创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树立忧患意识,不断地学习进取,为建设一流的中国不断努力。”

  “今天的高中生,在‘第一个百年’中成长,更将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者。”该校校长李永江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他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希望能通过主题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带着使命和担当与中国梦共成长。”

  今年4月25日,104岁高龄的胡正先第二次来到六安一中。在教学楼前,看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他饱含深情地回忆起红军长征中艰苦卓绝的岁月,动情地嘱咐同学们,要不忘革命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我相信,在你们年轻一代的努力下,我们国家一定会更强更富!”

  胡正先是裕安区石板冲乡人,1918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三过雪山草地,亲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等著名战役,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二)

  1930年,胡正先12岁,还是一个放牛娃,也是在那一年,他经一位地下党介绍加入了共青团,成为特务连里的一名小战士。后来,因为年龄太小,在白区太危险,他被调回独山县保卫局看守连。1932年9月,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剿,中央指示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妇女、伤病员、年龄小的孩子都要留在当地。而胡正先坚定的决心最终打动了部队首长,他被安排在医院里当看护,帮忙给伤员换药。但是,一次严重的受伤让他差点掉了队。“一天,我正在山坡上烧水给士兵换药,一锅烧开的水被不小心踢倒,浇在我的双腿上,两条腿的皮都被烫掉了。”受了伤,只能留在当地养伤。“你们给我一颗子弹吧,要不然就让我跟着红军走,我绝不留在这里当俘虏。你们要是不让我去,我就爬着去。”

  跟随红军三过草地的经历,胡正先依然记忆犹新:“三过草地一次比一次艰苦。草地没有路,草都是软的,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里。我亲眼见到一个人泥悬到胸口,再也没能起来……草地天气变化大,经常遇到大风大雨。觉也没法睡。没有吃的,饥饿加上疲劳,有的学员坐下就再也没起来。翻越夹金山时,雪深到腋下。长途行军,又累又饿,很多战士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胡正先泪光闪烁,仿佛又沉浸到峥嵘岁月……

  在这种艰难险阻下,红军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途中,十几岁没有文字基础但刻苦好学的胡正先看着行军战士背上的识字板认识了400多个汉字,1934年,被安排到通江总部学无线电。1938年春,参加完3期电台操作培训班“出师”,调往中央军委担任报务员,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全军和全国各地的通信联络和情报搜集,为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解放天津前夕,胡正先监听到敌军潜伏电台发出的轰炸解放军前指司令部驻地信息,当即向上级汇报,前指司令部连夜转移,第二天,敌机果然把那个小村庄炸成一片废墟。用现在的说法,老爷子就是名副其实的“听风者”。

  (三)

  1984年,胡正先光荣离休后,也从未丢下学习的念头,坚持读书看报,及时倾听党的声音,读书笔记和剪报加起来有十几大本。近些年,胡老经常到部队、学校给年轻官兵和学生讲革命传统,教导年轻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贡献。

  近两年,只要身体允许,老人家每年都要回六安看看。2018年,两回家乡。一次是为了寻找当年收留他放牛的农户家。“老爷子对家乡的沟沟坎坎记得那么清晰,连那对夫妇的姓名都记得,还真找到了他们的后人。”小女儿胡延滨说。“另一次在回家乡的同时,抽空还和六安一中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可喜欢他讲革命故事了,都紧紧地围着他问个不停。”

  2019年5月6日,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和中共六安市委在金寨县隆重举行纪念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90周年大会,胡正先专程回到六安参加纪念活动。提起这次活动,胡正先老人乐呵呵地说:“子女们都劝我,天气热,路途远,就不要回来了。但是我想,家乡举办这么隆重而意义重大的活动,只要我能走得动,就一定要回去。”

  胡正先的小女儿胡延滨说:“我们今年4月回到石板冲乡的,老爷子生活很有规律,平时晚上8点准时休息,早上6点钟起床,他把家乡看得很重,最惦记的也是家乡。他说回到家乡,住在淠河边,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不要去想你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这是父亲常和我们念叨的话。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感谢别人,感谢所有。”79岁的大女儿胡延华现在陪伴在父亲身边照料着日常起居,她非常平易近人、温和地与我们聊天。

  据了解,像胡正先一样目前健在的老红军,全国仅有30余位。他们是一粒粒种子,怀着对党的忠诚,在百年建党史中生根发芽、无私奉献。

  采访札记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每一位老兵的回忆,都充满热血与牺牲。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细节的红色故事流淌而出、叩击人心,或声泪俱下,摄人心魄;或铿锵有力,催人奋进;或娓娓道来,沁人心脾;或钩沉索引,引人入胜。一串串红色故事,牵出一个个前辈时俊,一场场倾情演说,荡起一阵阵惊雷涟漪,是最直接、最具象、最近距离接触红色精神的载体,更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它既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辩驳,又为新时代新征程积蓄起更加强大的发展力量。

  回忆红色历史,是为了纪念这个血液里浸润着忠诚和信仰的群体,向革命先辈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表达崇高敬意;追寻革命先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血脉,找寻历史的遵循,汲取前行的力量;传承殷殷血脉,是为了继承优良传统与崇高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力 徐缓 图/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