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岚与她的诗文
民国才女高晓岚(1899—1992),霍邱县洪集(今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人,是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氏、第二个夫人高贤萃的堂妹,女作家苏雪林的“学敌”,现代作家韦素园的女友,许广平的好友,建国初期曾任上海市长陈毅的外事秘书。高晓岚,1915年考入安徽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1922年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及其升格后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毕业后任安徽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务长。1922年,蔡晓舟等人曾力荐高晓岚担任庐州女子中学校长,称高晓岚“学行并优,才识并茂”。1925年高晓岚赴美留学,1929年回国后担任安徽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关于高晓岚的经历,以及她与现代作家韦素园的恋爱经历、与陈独秀家族的关系,笔者已经发表了约六万字的考证文章——《韦素园与高晓岚的“两地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12期)、《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佚文考述》(《名作欣赏》2021年第1期、第2期)、《张冠李戴?陈独秀原配并非高晓岚——兼谈民国才女高晓岚其人其事》(《中华读书报》2021年5月5日),在此不再赘述,仅就她的诗文著述进行一番梳理。
1919年3月,北京女高师学生们成立了文艺研究会,这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第一个摆脱传统亲缘、地缘关系而建立在现代学缘关系基础上的文学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专门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艺性社团。高晓岚是文艺研究会首批会员,首批会员有33人,均为国文专修科的学生。文艺研究会设立“讲演”“编辑”“游艺”“庶务”四个部门,分别负责会内事务,其中由编辑部负责《文艺会刊》的编辑出版。高晓岚是编辑部的六名干事之一,其余五位是梁惠珍、冯淑兰(冯沅君)、蒋粹英、王世瑛、陈定秀。文艺研究会编辑的《文艺会刊》共有六期,1919年6月1日出版第一期,1920年4月1日出版第二期,1921年4月1日出版第三期,从第四期开始未标明出版日期,大约每年出版一期,经历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六年时间。从第一期到第四期都有高晓岚的诗文,第五、六期编辑出版时,高晓岚已经从国文部毕业,回到母校安徽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长。《文艺会刊》收录了多种文体的作品,主要有“论说”等时论性、学术性文章,同时也包括“诗词”等文艺类作品。从应用文到文学作品,《文艺会刊》提供了高晓岚等当时知识女性在思想、创作、学术旨趣、接受新文化的路径等各方面的信息。
《文艺会刊》第一期刊载了高晓岚的论文《文字读音统一之商榷》和《本国丝产地述》,均用文言文写作,具有鲜明的八股论说色彩。第一期《文艺会刊》刊登骈散文14篇,高晓岚占了3篇,分别是《赛紫姑文》《文章须调声调说》《雪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经学功底;第二期刊载高晓岚的《今后学校底管理与训练》和《言语与地理之关系》,前者为文言文,后者为白话文,呈现出知识女性在新、旧语体夹缝中的姿态;第三期刊载高晓岚的《女性与文化的关系》和《中学国文教授法之研究》,均为白话文,在书写上突破文言的限制,开始试着用新笔写作,并将这种书写转型进一步深入推进。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滥觞,像高晓岚这样古文功底深厚的知识女性,也在第一时间受到了深刻影响,展现了知识女性在“五四”运动中从文言到白话的变化轨迹。高晓岚的论文涉及到文学革命、女子教育等相关议题,显示出兼通古今的学术视野和与时代思潮共振的思想文化观念。
高晓岚发表在《文艺会刊》上的论文,是学术训练的成果。除担任古体文、作文课教学的顾震福、陈钟凡、胡光炜等专任教师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绝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都是与北京大学共享的,如延聘李大钊讲授社会学、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黄侃讲授文学概论和诗歌选、刘师培讲授《文心雕龙》、周作人讲授西洋文学史。高晓岚上完李大钊的女权运动史后,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女性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文学、美术、教育、经济,“都是女性与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我盼望我们女子知道女性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文化中近于本能的事业,与环境奋斗,而自树实力。不出数年,男性女性优劣说,自然要消灭于无形,永不再见。”从文艺研究会成立,到1919年5月28日,女生们共组织学生演讲12次,每次3人,合计讲演36次,高晓岚讲演2次。据《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刊》第一期记载,1919年2月27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研究会讲演部开第二次常会,高晓岚讲文字读音统一之商榷。5月21日,高晓岚讲人生观念之正鹄。
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本科的专业课程结构中,不仅“国文”课程被进一步细分为“模范文选、学术文选、语体文选、文学概论、文法、文字学、声韵学、文学史、修辞学、国文练习”等十门子课,而且还专门设立了总称为“诗词”的“诗选”、“词曲选”、“词学及词史”等三门“选课”。《文艺会刊》为我们保存了高晓岚的13首旧体诗歌,弥足珍贵。第一期《文艺会刊》刊载了高晓岚的七首旧体诗,兹录如下:
清明
梨白棠红草色青,客中兴味几曾经。
杜鹃啼到吞声处,多少离人不忍听。
思亲
牵衣话别北堂前,节近重阳雨后天。
荒径黄花曾冷落,禁城碧柳又缠绵。
父书未尽三冬读,家训宁堪一日捐。
遥忆庭闱徒怅望,庐江何日著归鞭。
忆友(忆友某代柬也)
河梁分手记魂销,秋月春花暮又朝。
渺渺云山空怅望,依依烟柳正飘摇。
江南廿四番风递,蓟北三千驿路遥。
雁足鱼麟应有便,好将缄札慰无聊。
厌世
江南飘渺水云乡,游子天涯枉断肠。
冷暖人情原易变,酸咸世味已同尝。
杜鹃彻夜思家苦,海燕争春筑垒忙。
时事茫茫谁料得,眼中兴废几沧桑。
读书
都门争看上林花,为访才人宋若华。
未必显扬成素志,枉教羁旅滞天涯。
光分东壁凭谁许,胃涤西江敢自夸。
只恐文章憎达命,忍抛心力作诗家。
对月
月光皎洁我心同,掩卷徘徊逆旅中。
素彩有情澄上界,清辉到处澈苍穹。
星霜几见当头减,烟雾从教到眼空。
把酒对君拼一醉,花阴明灭影西东。
阅报
敦槃又见会不和,世界争讴奏凯歌。
牛耳莅盟新约定,犬牙接壤隐忧多。
弭兵向戌纡筹策,合纵苏奏善揣摩。
回首关中无限感,同胞何日息干戈。
这些诗歌多为感时触怀、触景伤情之作,但也有像《阅报》这样忧国忧民之作,有着非常广阔的视野。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女性写作者,高晓岚关心时事和国家大计,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自我要求。
高晓岚的这些诗歌,是在黄侃、刘师培、陈中凡、顾震福等教员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结果。第一期《文艺会刊》还刊登了程俊英、孙继绪、万仲瑛、罗静轩等人与高晓岚一样的同题诗《清明》,就是证明。出现大量同题作品的很大原因,是这些大多是国文专修科教师上课时所布置的习作,而且教师也参与了推选和编辑。《文艺会刊》第二期刊发了高晓岚的拟古之作《拟汉武帝“秋风辞”》:
秋风动兮云飞扬,
木叶摇落兮雁南翔,
露湛湛兮葭苍苍。
有所思兮天一方。
欲往从之水中央,
木兰为棹兮苇为航,
泛中流兮济河汾,
奏管弦兮歌纷纶,
及时乐兮难具陈。
来日难兮不可闻,
秋风秋风愁杀人!
《文艺会刊》第二期也同时刊载了冯淑兰、罗静轩、钱用和、孔繁铎同题作《拟汉武帝“秋风辞”》。在黄侃等老师的“诗词选作”课上,高晓岚通过即兴的诗词创作表达各种内在的思想和情绪。《文艺会刊》第二期还刊登了高晓岚的另外两首诗,兹录如下:
昭君
琵琶一曲泪痕滋,身世艰屯误画师。
此日春风才识面,君王应悔见机迟。
木兰
画角声中动地哀,女郎百战策勋回。
当年若未传军帖,十载何能展将才。
《文艺会刊》第二期也同时刊登了冯淑兰的同题诗《昭君》。读高晓岚的“琵琶一曲泪痕滋”,让我想起了韦素园几年后创作的《痕六篇》。韦素园也许是受到高晓岚这句诗的深切撞击,才将自己的一组散文命名为《痕六篇》。
第四期《文艺会刊》只发表了高晓岚的三首《杨柳枝》:
江城三月绿婆婆,折尽柔条可奈何。
莫道人为离别苦,柳枝离恨比人多。
隋宫门外汴河堤,浅绿轻黄总合宜。
好擢新条迎晓月,莫将幽恨寄残枝。
春来又见绿阴垂,泣露啼烟三两枝。
若教行人攀折尽,应无再见别离时。
除了《文艺会刊》外,其它民国报刊也曾刊载高晓岚的格律诗词、骈散古文等。1932年11月23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省立一女师改组而成)举行建校二十周年庆祝活动,高晓岚赋诗贺赠:“百花亭畔春风里,十二人同读史经。多少及门贤姊妹,而今光大旧门庭。”“中原戎马仓皇日,学海波涛澎湃时。经略文章卫社稷,先鞭速著莫迟迟。”高晓岚诗前小序中云:“十八年前肄业于安徽第一女子师学校时,本级同学仅十二人……”与高晓岚两度同学的现代作家苏雪林,其长篇论文《元曲概论》,与高晓岚的贺诗一起载入纪念校刊《女钟》。高晓岚诗中的“百花亭”,也多次出现在苏雪林的作品里,她在《浮生九四》里写道:“这个安徽第一女子师范,成立于光复前,才开办半年,武昌革命事起,便停办,现在恢复。它在安庆城里的百花亭,与我从前进的培媛女学相邻。以前,就是徐锡麟刺恩铭的警察学校,后面还有徐公祠。这个学校面积甚大,杨柳成行,我考入此校的作文题就是《柳堂读书记》。”
值得注意的是,高晓岚的创作虽以格律诗词、骈散古文等旧式文体为主,但也进行过现代新诗尝试。1927年冬天出版的第十二卷第四号《留美学生季报》,刊载了高晓岚的诗歌《接素兰自纽约来信,感而写此(十月六日夕)》:
一
记得欧城课罢时,与君长话复论诗;
秋风零落经年梦,斗室孤灯更唤谁?
二
心血消磨志欲灰,为君振作几多回;
白头已让莺花笑,锦瑟华年暗里催。
三
霹雳未随残夏去,秋声已共雨声来;
明年何日知能见,海外黄花三度开。
这三首旧体诗后面,还附了两段白话新诗:
一
昨日初晴,
今朝又是阴天气;
惆怅天涯人
憔悴凭谁寄?
心里辛酸
口头笑语!
二
愁思无端,
客中滋味咀嚼烂,
是这般啊,
消失了甜蜜,
增长了苦涩辛酸,
堪怜:
一身飘泊,
客里客边;
风雨敲窗,
残灯黯淡,
谁与慰安?
只有多情衾锦,
给了我多少温暖!
默,低头,
匆匆餐罢,
不敢勾留。
怕听他,
弦管歌讴,
引起离愁。
高晓岚的现代诗歌写作,带有过渡性特征,还没有完全摆脱旧诗的影响,具有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特点。她写的现代小诗《给——》,也具有这样的特征。1927年3月25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6期)发表了署名“海兰”的小诗《寄——》:
滴碎人心的春雨,
偏在窗外咽泣;
旅邸愁人,
这般情绪!
暮色苍茫中,
万籁凄清,
夜莺无语。
一九二七年,于奥柏林。
虽是首小诗,但却发表在刊物的重要位置上。这期《莽原》的头条是李霁野、韦漱园(韦素园)合译的《无产阶级的文化与无产阶级的艺术》,第二篇是台静农的小说《弃婴》,摆在第三位置上的便是这首《寄——)。这首1927年年初写于美国奥柏林的小诗,作者“海兰”就是高晓岚。《莽原》半月刊的编辑韦素园是高晓岚的男友,此时的韦素园因肺结核病重,被送进西山病院。高晓岚获悉后,顿感“万簌凄清”,听到“滴碎人心的春雨”在窗外咽泣。
高晓岚尽管也写过新诗,但并没能像同班同学庐隐、冯沅君、苏雪林那样在新文学上有所建树。对于高晓岚而言,她的主要贡献在于投身教育事业。正如苏雪林所言:“她赴美学教育,却大有成就而归。她才干优长,历任女子中学校长,乐育英才,报效国家甚大,而我则仅成了一个弄弄笔头的文人。”( 柳冬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