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住上漂亮新房子 有了增收新路子
——舒城县山七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6-15 08:33:15 【字体:

  走进位于舒城县山七镇街道旁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只见两幢造型崭新、精致的楼房整齐排列着,移民安置点面对青山,背依山七河,青山绿水,景色怡人。前面是整齐的街道,宽阔的道路,沿街开着农家乐,街道商铺人来人往,一张张生动甜美的笑脸,让人深切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政府给我们分的房子又宽敞又舒适,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现在孩子不要跑很远的山路上学了,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我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党委、政府的政策就是好,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守好这份幸福,也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说起现在的好日子,移民搬迁户刘林云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舒城县山七镇针对地质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紧紧围绕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安置、公益岗位服务等措施,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让易地搬迁的老百姓“搬”出了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百姓稳就业,方能乐安居。镇党委、政府根据移民群众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全力抓好技能培训与就业增收的头等大事,积极采取引进企业解决就业、鼓励创业扶持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念好‘就业经’,让移民群众在搬迁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全力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山七镇扶贫办主任苏礼堂说。

  积极搭建“就业帮扶”平台。以山七豆制品专业合作社、舒城古绿缘苗木花卉公司等6家“就业扶贫车间”为依托,对吸纳贫困户就业半年以上的车间给予800元/人的奖补,现已吸纳18人就近就业,人均纯收入超2000元/月;镇党委、政府积极开发保洁、治安巡逻、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安置范畴,将60-70周岁阶段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纳入就业,帮助12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新“激励帮扶”机制。设立移民安置专项奖励基金,积极鼓励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和务工就业。按照“自愿参加、以奖代补、多干多奖”的原则,年初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和就业计划并明确目标任务,年底根据完成情况评选出积极脱贫户、诚实劳动户、勤劳致富户,并给予600—1200元不同标准的奖励,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已向搬迁群众发放奖补资金12万元,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实现全面脱贫。

  “没搬过来的时候,我很担心自己在镇上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生活难以维持。”贫困户储德成是山七镇燕春的贫困户,因为他右腿残疾,妻子身体也不好,到一个新地方生活让他顾虑重重。镇扶贫办帮他找到了宾馆门卫工作,每月收入两千元,加上政府的低保金,生活环境安稳舒适。“这是以前想不到,也不敢想的。”储德成十分高兴地说。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山七镇党委、政府在安置点实施了“爱心菜园”项目,通过流转5亩耕地,每户搬迁户可申领300平方米来种植蔬菜瓜果。有了爱心菜园,安置点上的群众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解决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

  现年54岁的王清兰正在小菜园里精耕细作,黄瓜、南瓜、辣椒、西红柿、豆角等蔬菜已开始采摘了。她说:“每样都种一点,我家四口人吃菜就不用去买了,我们是从深山里搬出来的贫困户,吃惯自己种的菜,搬到集镇后,要买菜吃,一个是不适应,另外天天买菜经济上也是一种负担。现在好喽,有了菜园子,住楼房也能吃上自己种的菜。”

  为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镇党委、政府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安置点倾斜。通过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安置点搬迁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增强安置点搬迁群众公共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文明程度,强化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技能培训,激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从危房到楼房、从农村到城镇、从务农到务工……生活就业环境的改变,让搬迁户告别了过去的贫苦生活,逐步融入城镇变成“新居民”,搬迁群众乘着扶贫政策的东风,逐步迈向幸福新生活。(李家应 周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