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如何把“军功章”变成“好信誉”?
——金寨县“拥军创业贷”摸索出金融扶持新样板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6-10 08:27:04 【字体:

  “我是1996年入伍的,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是我们乡参军人数最多的一年,一共有40多个人参军入伍。一晃,都过去20多年了。”初夏时节,在位于金寨县油坊店乡黄良村的金寨绿野茶叶合作社里,现年45岁的退役军人周学付回忆起自己回乡创业的经历,感慨良多……

  困境:创业战场少“弹”缺“枪”

  2004年,在一次抗洪抢险保障国道畅通的施工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导致周学付所在的抢险车辆坠入山体。周学付当时受了重伤,后被鉴定为七级伤残。受伤后的周学付退伍回了老家。一开始给人跑跑车,后来又自主创业,在几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经验,得到了锻炼。2013年国庆期间,周学付建成了茶叶生产车间。“厂房盖好的时候我欠下了80万元的债务,每年仅支付利息就得10万元。”周学付说,由于生产周期较长,投入成本大,随后的几年里,每到春茶上市,他都会找亲戚朋友借钱,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借高额利息贷款,有时直接和乡亲们打白条。

  “一两年还可以,时间长了不仅影响生意和个人信誉,更增加了生产成本。”周学付说,春季收购鲜叶和加工生产所需约300万元,而资金缺口在120余万元。

  和周学付一样,退役军人郭修坤2007年脱下军装后一直从事厨师行业。后经过10多年的积累,在金寨县城开了一家特色鱼头馆。2019年上半年,想扩大规模的他也因缺乏资金陷入困境。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长期以来退役军人们创业强烈反映的痛点。”据金寨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石义超介绍,金寨县现有退役军人13687人,绝大多数选择自主就业。而开展小微创业是他们退役后的首选,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金融信贷政策因为担保、抵押等门槛限制,致使他们的创业之路面临着少“弹”缺“枪”的尴尬。

  解局:提炼“军人信用”撬动“金融杠杆”

  “穿着军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脱下军装的他们是最可敬的人。如何把可敬的人变成可信的人,给可信的人、干事的人大力支持,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金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乔说,退役军人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信用度好,他们创办的企业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抓住这个优势,金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金融机构,把社会对军人的尊崇定格为“军人信用”,以特别优待的信用等级为基础,为退役军人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专门服务于退役军人生产经营、创业致富。

  “以前,有些金融部门看似推出拥军产品,重在吸纳银行储户,退役军人所得实惠较少。因此,提高退役军人创业贷款支持力度,必须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办理程序。”张乔说,在经过深入调研、多次沟通的基础上,该局与金寨江淮村镇银行在2019年联合推出“拥军创业贷”,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可以申请5-2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3年,年利率6%,并视贡献率给予利息下调,实行一次授信、自助办理、随用随贷、循环使用。

  “军功章是最好的信誉担保!”金寨江淮村镇银行行长邓延茂说,之所以开发这个金融项目,主要是看中退役军人的信誉和示范带动作用。据了解,目前金寨县共有50多位退役军人享受“拥军创业贷”资金640万元。

  8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获三等功,共10余次获嘉奖的周学付,在今年春茶季,通过组合贷的方式,获得“拥军创业贷”50万元。疫情期间,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同样郭修坤也在“拥军创业贷”推出之初,获得了10万元贷款,帮助他完成规模扩建与餐厅装修。

  赋能:借力“金字”招牌形成良性循环

  郭修坤告诉记者,通过扩建和重新装修的饭店,人气旺、生意好,2019年底便还清了银行本金和利息。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拥军创业贷”推出以来,没有出现一例失信行为。“铁的事实证明了银行当时判断的准确。资本要逐利,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是金融机构社会担当和双拥工作最直接体现。”邓延茂说,基于金寨人民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下一步他们将立足当地,针对退役军人的不同需求,在贷款金额和利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拥军创业贷’打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成为革命老区金融拥军闪亮的‘招牌’”。张乔说,为了让这个块牌子更加夺目,形成示范,金寨县把“拥军创业贷”优惠政策覆盖到五星双拥街。

  这条“网红街”位于金寨县城中心位置。记者发现,街上230家商户几乎都在商店醒目位置标贴“双拥共建店”承诺:“凡是来店消费的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可凭借有效证件,在成交消费基础上,再次给予5-10%的优惠。”

  与此同时,金寨县借助“拥军创业贷”,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科技示范活动,获得“全县退役军人科技示范户”可获得一笔20万元的贷款,吸纳生活困难退役军人就业的还可获得一定的贴息奖励。“目前,这些科技示范户吸纳退役军人本土就业已达260人,建档立卡贫困退役军人55人。”张乔说,“有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等他们想创业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低息贷款。如此往复,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4位退役军人,10多位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又获得了技能,最高年收入可达7万元。”茶季虽已过,作为首批“全县退役军人科技示范户”的周学付,生产车间依然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为远销山东、山西的金寨黄大茶忙个不停。(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少尉 汪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