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我们的“十四五”】“同城”协同 实力“出圈”

编辑:高方勇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1-13 08:30:51 【字体:

  清晨6点半,合肥市民杨斌从滨湖新区宝能城小区出发,驾车沿着方兴大道、G312合六快速路,不到一个小时就抵达金安经济开发区。他说:“全程无红绿灯,无收费站,比走高速公路还要快。”

  妻子和孩子在省城,杨斌在六安的一家企业从事技术支撑工作,除节假日,一般都是早来晚归。一条快速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也拉近了两座城市的心理距离。杨斌的便捷通勤,是合六同城化战略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一环——交通一体化。

  交通,是合六同城化的先导和支撑。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率先实施,推动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段快速化改造,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报建、当年开工的“六安速度”。今年9月30日,G312合六路主线通车,六安与合肥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不仅是一条路的升级,G40合六叶高速公路完成改扩建,G3611合霍阜高速建成通车,S329合六南通道全线贯通,沿江高铁六安段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国省干线为主体,合六城际交通快速网络已然形成。

  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激活了产业协作的“一池春水”。在安徽迪森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快速运转,一个个精密部件陆续下线。这些繁忙的景象,是合六产业同链的微观写照。

  “我们来自合肥,选择金安是公司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这里不仅是‘成本洼地’,更是我们贴近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客户、拓展六安及周边市场的重要支点。”安徽迪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说,优越的区位和营商环境,让企业更有信心将这里建设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

  抓住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机遇,我市加快建设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全市205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中,为合肥整车配套的企业已达91家。“合肥造车,六安配零件”,一句话道出了“同城”协作、互利共赢的真谛。

  这股协同发展的浪潮,早已超越汽车产业。六安与合肥正协同打造电子信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格恩半导体、精卓光显等44家企业与合肥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创新的火花也在相融中迸发: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共建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与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六安分园;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工大智谷(六安)”……

  园区共建,让协同发展更有深度。金安区与瑶海区、庐江县共建开发区,已获省政府批复;霍邱县与合肥高新区共建的合霍现代产业园,为我市唯一的南北共建园区。要素资源在园区间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在同城化中提质增效。

  合肥都市圈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枢纽。六安与合肥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通,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联系最紧密、经济互补性最强、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

  “十四五”以来,合六同城化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共建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2020年起,我市连续6年与合肥市共同制定合六经济走廊(合六同城化)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计划,涉及基础设施、园区共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十个领域116个事项,其中2025年34个合作事项,通过清单化、项目化方式推进合六同城化。

  市发改委副主任孙先友表示,面对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我市始终将合六同城化作为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聚焦打造“合六同城协同创新产业基地”战略目标,抢抓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持续深化规划同绘、设施同网、产业同链、生态同治、服务同享,积极共筑紧密协同的“一座城”。(本报记者 储著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