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六安“智”造 乘“数”而上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1-05 09:02:01 【字体:

      深秋时节,金寨春兴精工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压铸车间内,机器的提示音与操作音交织成节奏分明的作业旋律,机械臂规律起落,20余条生产线高效运转,工人师傅正在赶制一批发往奇瑞、理想、小米等新能源车企的汽车零配件。

  这家集省级专精特新与高新技术于一身的企业,专注于通讯设备、消费电子部件及汽车精密铝合金构件的研发生产。

  过去,企业受困于数字化短板:自动化水平低,生产、物料消耗、设备台账管理信息的数据壁垒,让工业生产与信息化难以深度融合,严重影响生产效率,阻碍高速发展进程。如今,随着5G+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的建设应用,数据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各系统间互联互通,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水平、决策效率等实现质的跃升。

  以“数”为翼,化“制”为“智”。“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以数字化转型牵引产业数字化,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这份转型答卷硕果盈枝,全市工业经济多项重点工作全省有位,实现“一个零突破”“四个全省前列”:迎驾贡酒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实现我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零突破”;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5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26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行业型平台3个、国家级5G工厂3个,位居全省前列。

      六安钢铁产业龙头企业——六钢集团的转型实践,更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公司党委副书记孙博文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企业总投资25亿元的3500mm中厚板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贯穿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产线。作为集团“十四五”期间布局的精深加工关键项目,该产线深度融合智能集中控制系统与全自动轧钢技术,可精准生产12mm—250mm各种规格的中厚板产品,设计年产能达240万吨,不仅填补了安徽区域中厚板生产的产业空白,更以技术赋能推动企业产品向高端化、多元化、品质化加速转型,实现了企业规模扩张与核心实力提升的双重跨越。

  “‘十四五’时期是六钢集团全面投产、加速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孙博文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企业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造,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与创新创造之路,已从“十四五”初期高端产品占比不足10%,跃升为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60%以上,年产值连续多年超百亿元,呈现出向现代化钢铁企业加速转型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六安打造钢铁产业集群和建设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了强力支撑。

  为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我市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方面健全制度体系,制定专项责任清单,成立工作专班强化调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转型覆盖率达83.56%;另一方面突出示范带动,针对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开发园区分类打造转型样板,应流集团霍山铸造、迎驾贡酒、英科实业、格恩半导体、舒城经济开发区等,成为数字化转型典范。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中,传统工业企业难免会陷入“不知从何处入手”的迷茫。对此,我市工信部门聚焦关键环节,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数字化改造”为支撑、“智能化改造”为导向,全面构建“点线面”立体推进体系,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超500台(套),培育各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及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并组建市级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库,目前已为430家重点工业企业提供“一对一”数字化诊断服务,精准破解转型痛点堵点。

  如今,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六安,越来越多企业卸下“沉重”的包袱,搭上“数字化”的快车,踏上向绿、向新、向智之路,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

  迎驾贡酒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实现“零突破”;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5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26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行业型平台3个、国家级5G工厂3个,均位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六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答卷硕果盈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转型覆盖率达83.56。(本网记者 齐盈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