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只鹅何以叫响一座城
这个秋天,安徽六安格外忙碌。“鹅王”大赛的喝彩声余音未消,“羽林争霸”的战鼓随即擂响,而一场全国性的羽毛羽绒展销盛会也已整装待发。
一连串热闹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角——皖西白鹅。从入选非遗名录的“全鹅宴”,到占据全国40%份额的训练用羽毛球,再到全球高端羽绒的重要生产基地,六安的白鹅不仅引吭“向天歌”,更昂首“闯世界”。
一只鹅何以叫响一座城?答案,或许就在那“红掌”之下——看似从容优雅,实则每一记划动,都在蓄积着前行的力量。
一
“皖西白鹅”早在明代嘉靖年间便有记载,四百余年的养鹅传统,是天赋,更是考题。
作为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如何将皖西白鹅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胜势?六安的答案是:拒绝“原字号”输出,追求“链”式跃升。
上游筑基。六安深谙种质资源是“芯片”,通过1家国家级保种场、4家省级保种场及1家国家水禽(皖西白鹅)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育种核心圈”,再组建专业团队持续优化产绒量、肉质等核心指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这让六安鹅产业具备了“稳产能、提品质”的核心竞争力。
中游赋能。倘若始终停留在“养鹅卖鹅”“收绒卖绒”的粗放阶段,无异于“抱着金碗讨饭吃”。六安以“一鹅多吃、多元增值”解题。一方面聚焦鹅肉开发,推动腊鹅、卤鹅、鹅肝等从节令食材向日常预制菜转型,并引入朗德鹅打造全国最大鹅肥肝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深耕羽绒价值,构建起从羽绒收购、精深加工到成品产销的完整产业链,使六安成为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正是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的生动写照。
下游出圈。当产业的核心价值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触达消费者时,其生命力和竞争力便不言自明。六安主动向下游延伸,通过白鹅文化节、羽绒国际博览会、羽林争霸赛等精心策划的活动,制造市场声量,重塑公众认知。这远非一时热闹,它构建了一个让优质种源、精湛技艺、高品质产品与广阔市场直接对话的舞台,实现从“被动售卖”到“主动吸引”的关键转换,让“皖西白鹅”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二
再好的产业链,也需机制保障落地。如何让产业链释放最大效能?六安的答案是:从“单打独斗”走向“美美与共”,构建有温度的产业共同体。
政府“引导”而不“包办”。从出台《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擘画路径,到争取专项资金建设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从联动科研机构突破育种瓶颈,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拓展市场——六安始终聚焦“补短板、搭平台”,既为企业“遮风挡雨”,也为产业“披荆斩棘”。正是在这样“水好鱼肥”的政策生态中,企业才能放下包袱、专注创新,勇向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龙头企业“主导”而不“独大”。龙头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加工厂,而是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链的“组织者”。他们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将先进标准、技术和市场渠道嵌入产业链,带动广大农户成为产业链上稳定增值、风险共担的“合伙人”,有效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农户“参与”而不“依附”。在六安,养鹅不仅是生计,更是有奔头的产业。在裕安区罗集乡,白鹅产业链带动近亿元产值,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市1800多万羽白鹅养殖量背后,是全市产业共同体的协同发力。农户在产业链各环节找到位置,稳定收益让“养鹅致富”从口号变为现实。这种由政府、企业、农户等共同编织的“有温度的产业共同体”,正是六安鹅产业能够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
三
羽翼渐丰,声名已扬。但“规模≠实力”,“名声≠品牌”,若满足于“原料输出”的低空盘旋,不向“价值跃升”的高空冲刺,“皖西白鹅”也难成“云间鸿雁”。
破局之道,不在他处——唯有基因更优、筋骨更强、羽翼更丰,这只白鹅才能“翱翔”于产业新天际。
向科技要动力。产业要升级,科技是硬支撑。皖西白鹅产业要挣脱“原料输出”的局限,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在养殖端,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饲喂、数字管理;在食品端,依托首批全国预制菜登录宣展名录,推动鹅肉向便捷化、功能化升级;在羽绒端,突破分选、处理与制品研发技术,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科技贯穿全产业链,方能打开资源变现的新通道。
向品牌要效益。“酒香也怕巷子深”,对皖西白鹅而言,“好品质”是底气,但“好品牌”才是通行证。如何让皖西白鹅品牌更响亮?关键在于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推动企业从“代工制造”向“自主创牌”转变,支持企业打造具有市场号召力的自主品牌,让“地方小牌”成长为“市场硬牌”;二是推动区域品牌从“产地标识”向“品质承诺”转变,把一个立体的“皖西白鹅”IP雏形锻造为集生态养殖、美食体验、文旅休闲与潮流消费于一体的“大IP”,让这四个字真正成为卓越品质、底蕴深厚的代名词。
向融合要空间。产业的边界在哪里?六安给出的答案是:没有边界。在六安,“鹅旅融合”早已不是新鲜事,这里有“羽超来了”赛事得热火朝天,有“超级皖”鹅美食滋味得醇厚鲜香,更有家门口淘选外贸优品的便利与欢畅……各种精彩纷呈的活动为产业融合赋予更多可能性。未来,更要推动“鹅产业+”向纵深发展,探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域场景,让游客从“短暂停留”变为“深度体验”,实现从“一只鹅”到“一条链”再到“一座城”的融合新格局。
有人说,皖西白鹅凫水时,看似从容,脚下却在奋力划水——这像极了六安发展鹅产业的姿态:不贪快、重实效,不图虚名、求实绩。
未来,当智能鹅舍的传感器24小时守护鹅群,当“皖西白鹅”从地方特产成长为驰名品牌,当文创商店里的鹅玩偶成为抢手伴手礼……我们看到的将不只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老区“特色兴农、产业兴城”的生动画卷。
这只白鹅,驮起的不只是百亿产值,更是农户的增收梦、六安的振兴梦。“一只鹅叫响一座城”的故事,也定会越讲越精彩。(黄恋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