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铺就家门口的“幸福路”
家门口的路,村民自己修。不仅就近就业有了着落,还创新组建项目理事会,构建起“项目理事会+第三方监理+临时党支部”的多重质量监督体系,真正修成了一条群众放心的“幸福路”。
近日,叶集区三元镇城乡融合发展(元沣路改造提升)“以工代赈”项目正式启动。通过实施道路沥青加铺、人行道修复和排水管网改造,道路平整度与美观度显著提升,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舒适。
在元沣路改造提升施工现场,工人们正进行人行道修复作业,对破损区域进行全面修缮。据了解,作为三元镇的一条主干道,元沣路自2016年建成水泥路面后,一直未进行大规模整修,路面状况较差,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这条全长3.7公里的道路修缮工程,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热切期盼。
“原来的路况不好,路面破损,走路都不安全。”村民王立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叶集区三元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台运灿介绍:“群众普遍反映该道路年久失修,两侧人行道破损严重,出行十分不便。2024年,我们积极争取到‘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对元沣路实施改造提升。项目主要内容包括3.7公里‘白改黑’工程,以及两侧人行道砖的翻新重建。”
项目获批后,三元镇迅速行动,成立项目理事会,施工队伍全部本地化组建,质量监督组广泛吸纳老工匠和普通村民参与,创新建立了“乡镇政府+理事会+村级劳务合作社+当地群众”的协同共建模式。
元沣路改造提升项目理事会负责人赵世安表示:“施工人员都是本村村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建项目。从材料进场到施工全过程,都有群众参与监督,实现了‘自己人修自己的路’。我们还邀请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定期对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检测,确保质量达标。”
“以工代赈”是通过组织受助群众参与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从而获得劳务报酬,替代直接救济的一项惠民政策。在元沣路改造提升现场,多个施工岗位都能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家门口务工,既获得了稳定收入,又能兼顾家庭生产。
村民王立奎高兴地说:“我们是分批轮流上岗,每10天轮换一次,让更多村民受益。我已经参与两次了。‘以工代赈’确实好,我们农民得到了实惠,路也修好了,大家出行更方便。”
乡村道路既是乡村振兴的“主动脉”,也是民生改善的“神经末梢”。据悉,元沣路改造提升项目总工期8个月,预计2026年3月底建成通车。
赵世安介绍:“完成人行道施工后,下一步将实施‘白加黑’工程,进行主路沥青路面铺设,预计一个半月内完工。”
道路“白改黑”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提升了行车舒适度,还具有降尘降噪的效果,切实增强了广大村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真正让“民生路”变成了“民心路”。下一步,叶集区三元镇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改善出行环境,铺就一条条助力乡村振兴的“幸福路”。(本网记者 毛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