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声 跨越百年
——百岁老兵胡正先的抗战记忆与世纪守望
9月3日,病房里的胡正先和家人、医护人员一起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盛况。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战旗猎猎,铁流滚滚,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在这一刻熠熠生辉。
千里之外,六安市人民医院的一间病房里,107岁的抗战老兵、老红军胡正先静坐轮椅,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直播。他的子女和医护人员陪伴左右。
“前段时间,父亲身体有些不适,但无大碍。这场阅兵,他盼了很久。”大女儿胡延华轻声地说。当老部队的身影掠过屏幕,老人格外兴奋,眼中闪着光。这是他与战友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山河无恙——“现在的装备真好,国家越来越强,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当年吃得苦,值!”
十二岁离家:战场是唯一的归途
1918年9月,胡正先出生于安徽六安的一个贫苦农家。祖上三代都是篾匠,饱饭难求一餐。1930年,年仅12岁的他带着父亲“另寻一条活路”的嘱咐,加入了红军,成为政治保卫局一名看守人员。“那时不懂革命,只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跟着他们,才有希望。”
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铁蹄践踏东北。部队传达敌情时,战士们群情激愤:“奋起抗日,誓死不做亡国奴!”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西征,领导劝年纪尚小的胡正先回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没有家,红军就是我的家。你们走到哪,我就跟到哪。”
枪林弹雨中,他跟随部队辗转,即便腿脚烫伤、脓血直流,仍咬牙前行。“只有一个信念:跟着红军,才有活路。”
认定了的路,再苦再难也要走到底。期间,他两爬雪山、三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最艰难的时候48天未进一粒米。就这样走完长征,迎来了胜利。随后他又加入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历经九死一生。胡正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过草地,眼见战友陷进沼泽,泥沙没胸,再未站起;爬雪山时,积雪齐腰,背铁锅的炊事员从山顶滚落深谷。
听风者:电台就是我的命
1933年,凭着长征途中自学的四百多个汉字,胡正先被选入无线电训练班,成为红军最早一批技侦人员。“‘1’是嘀嗒,‘2’是滴滴嗒……信号一发,对方即收,这就是无线电。”胡老说,在长征途中,他负责看守一部笨重的电台。上级命令:人在电台在。人不在,电台也得在!这句话,从此刻进了他的生命。
彼时,物资极度匮乏,他和战友想尽办法维持电台运转。电池稀缺,他们就把废电池的锌片凿个小孔,注入盐水浸泡,早上泡晚上就能复用。一次,部队遭敌人埋伏,胡正先摔进三四米深的土沟,脖子上挂的两节电池不见了。黑暗中,他四处摸索,摔下的辎重甚至是金条银元等盘缠也一概不管,一心只找寻电池。在胡正先的心目中,“电池就是我的武器,我的命。”
过草地时,红军战士们手挽手结成“人链”守护发电机。没电就手摇发电,没汽油就用猪油代替。翻雪山时,驮电台的骡马在冰坡上打滑、直冲深渊。胡正先和战友扑上前用身体护住设备。“来不及害怕,只知道电台没了,军队就成了聋子、瞎子。”
无形战场:以耳为枪,侦听敌情立奇功
1938年,胡正先调往中央军委二局承担情报技术侦查工作。“要一直干到开追悼会。”领导交待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电台工作枯燥却至关重要。保密、准确、及时,缺一不可。从万千电波中识别敌台,如同大海捞针。“有时候根本不知从何找起,对方用什么机器、什么波长,全无头绪。”
然而,世上最难的是认真,最简单的也是认真。只要认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胡正先与战友日夜监听,熟记每一组波长、每一个手法的特征。以至于后来,不管敌军如何更换波长,他们都能迅速识别发报员身份。
“双方比拼的是技术。那时的我也吹过牛,要谁的情报就给谁的情报。”那个昔日用风琴练电码的少年,已成为真正的“听风者”。
1939年的一个深夜,胡正先值班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异常信号。日军敌台发报手击键节奏明显变快,他凭借经验判定为重要情报。果不其然,破译显示:敌军即将突袭我军要塞。情报火速送达指挥部,部队提前布防,重创来敌。“我们虽不持枪杀敌,但每一场胜仗,都离不开我们的电波在穿梭。”
在延安,他们一边每天工作八小时,一边开荒生产。“每人每年须自供半年口粮。我个子小、瘦,但背柴多,大家都叫我‘革命的小毛驴’,还评上了劳动模范。”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胡正先与战友欢呼雀跃,泪流满面。“那种高兴,说不出来,更忘不了。”“抗战胜利靠的是全民奋战,而我们做的,是确保每道命令、每个消息的及时准确传达。”
百岁战士:电波未消逝,信仰仍如初
抗战胜利后,胡正先又投身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通信事业。1986年离休后,他坚持每日读书看报,并定期去学校、部队讲述红色故事。那些年,他还带着子女和孙辈重走长征路与西征路,让红色家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这一生只有两个信念:一是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二是竭尽所能为国家尽一份力。”
2020年底,胡正先回到家乡六安静养,仍常去机关、学校宣讲。“我离家时,乡里是泥路草房,如今马路楼房、衣食无忧,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记住,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年轻人要接过担子,让国家更强大。”
2015年“九三阅兵”,97岁的他曾以受阅者身份通过天安门;2019年国庆,101岁的他作为唯一的红军代表再登礼宾车。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千:“当年做梦也想不到通信技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先进。”“虽然现在装备先进了,条件好了,但我们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电波永不消逝,长河奔流无声。
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录了一代人的奋斗,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实。在频谱的海洋中,胡正先们发出的信号始终闪烁,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本网记者 翟培军 陈勇 周炜炜 李亚军 江明 刘家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