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信阳淮滨:水上门户 业兴宜居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11 09:13:15 【字体:

b8654fb15d6f410f9cf9bde32668df08.png

  8月26日,在河南信阳淮滨县十里造船产业带,宽阔的水面停满各色船舶,岸边造船设施林立,尽显造船产业蓬勃活力。 (图片来源 蚌埠日报提供)

  淮河之水蜿蜒流经河南信阳淮滨县,这座地处豫皖两省交界的内陆县城,曾因淮河而备受水患困扰,如今却借“黄金水道”之势,成为河南对接江淮的“水上门户”,在港航、产业、文旅的协同发展中,书写着“因水而兴”的生动答卷。

  8月26日,清晨6时,淮河主航道的晨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的龙门吊已开始忙碌——吊臂精准抓起满载户外家具的集装箱,稳稳落在千吨级货轮上。“呜——”一声长笛,货轮缓缓驶离泊位,沿淮河向东,驶向连云港方向。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明明站在码头观景台,指着航道向记者介绍:“我们这航道常年水深5至6米,4000吨级船舶能全年通航。”

  作为河南省到达沿江沿海港口最快捷、通航距离最短、单船停靠能力最大的港口,淮滨中心港的“硬核实力”藏在细节里:占地1550亩的港区采用“前港—中仓—后园”的科学布局,12个千吨级泊位沿925米岸线依次排开,11座配套仓库、18个粮食立筒仓和12.6万平方米堆场,构成了“储、运、转”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自2022年1月4日正式运营以来,港口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万标箱,2023年增至3.04万标箱,2024年再达5.04万标箱,铁矿石、白云石、粮食等货种在这里集散,已开通至蚌埠、连云港、合肥、武汉等10条集装箱航线,实现了重质纯碱“铁水联运”、汽车配件“公河海联运”的突破。

  离开港口,沿淮河岸线西行,便至淮滨县十里造船产业带——机器轰鸣声中,焊花在船台上空飞溅,工人们正围着一艘6500吨级钢制货船进行上层建筑安装。据淮滨县造船产业园区党工委工会主席王威介绍,造船业是淮滨的传统优势产业,从建国初期造木质小船,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转型造水泥船,再到如今能造千吨级钢制散装货船、游艇、画舫,7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车间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祁瑞正对船体焊缝进行检测。“我在船台干了30多年,以前靠手工切割、手工焊接,现在用数控切割、分段建造工艺,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祁瑞擦了擦额头的汗,自豪地说道:“淮滨造船质量是有口皆碑的!”

  如今,淮滨造船产业集聚区沿淮而建,占地面积达3.8平方公里,聚集30余家企业,形成了从船舶设计、制造、维修到船用配件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1.5万余人就业,所造船舶更是畅销淮河、大运河、长江水系。“内河航运‘十船三淮滨’的美誉名副其实。”王威说。

  淮河不仅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活力,更让这片土地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淮河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湖风景区东山岛上,汉式徽派风格与碧水相得益彰。走进馆内,自然、历史、治水、民俗、家乡五大展厅串联起淮河的“前世今生”:以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为骨架,以治水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血肉,生动再现淮河流域壮观历史、生产斗争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馆内藏品5616件,各类精美文物580余件。”馆长吕一介绍说,“我们积极做好陈展提升、观众接待和服务工作,年参观人数达10万人次,而且观众零投诉。”为了让展览更生动,博物馆还引入了多媒体互动系统,比如“淮河洪水淹没范围触控屏”,观众点击不同历史时期的洪水事件,就能直观看到当时的淹没区域,“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来研学,孩子们通过触摸、观看、体验,能更直观地了解淮河文化。”吕一说。

  从博物馆向东三公里,便是走读淮河文化园。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绿意盎然、步道蜿蜒的4620亩园区,曾是“十年九淹”的湖洼之地。“这里是上游5个乡镇60平方公里内涝水下泄排入淮河的主要通道,3900亩滩涂地、700亩低洼地种啥都不收,老百姓意见很大。”园区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股股长王新河指着园内展板介绍说,“后来我们‘挖洼填高’形成6000亩生态水面与绿地,年涵养水源超65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内涝。”如今,每天清晨和傍晚,周边居民都会来这里散步、健身,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老人们在凉亭里聊天,“文化赋能生态、生态反哺民生”的理念,在这里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从繁忙的港口到火热的船厂,从厚重的博物馆到宜居的文化园,淮滨正以淮河为纽带,将“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这座豫皖交界的小城,在千里淮河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网记者 崔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