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
——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才赋能实践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36%的强劲增长,税收同比增长高达75%;2025年,截至目前,已斩获3亿元订单……从原来的国营老厂,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国内中小模数齿轮制造行业的领先企业,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以一项项亮眼的数据书写发展新篇章。这份成绩单,正是企业视人才为“最宝贵财富”的深刻理念与长期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实践结出的硕果。
走进永达机械的生产车间,直径60厘米的工业印刷机齿轮正在经历蜕变。这个看似普通的钢制圆环,却需要历经车削、铣齿、热处理等10余道精密工序的淬炼,才能远销海外。“小齿轮蕴含大智慧,齿形齿向的微观把控、噪声分贝的精确控制、表面光洁度的严苛标准,每个细节都是精密制造的试金石。”在公司总经理助理杜文广的带领下,记者通过逐一参观,了解到企业产品远销多国的“秘诀”。
“这条链轮生产线采用全自动加工模式,用工从60人锐减至10余人,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也为公司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目光所及之处,杜文广指着新投入的自动化生产线向记者介绍道。
人才稳定,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自2005年成立之初,永达机械就前瞻性地构建了管理、技术、技能“三条成长路径”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员工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2020年起,公司创新实施“以考代评”机制,在车工、铣工等岗位率先试行,通过年度考评激发员工内生动力。仅2024年,就有336名员工成功续聘专业技术职务,25人获得晋升。
公司着力打造高能级人才培养平台,依托“詹求锋劳模创新工作室”“昌春海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省级乃至国家级平台,深度融合“产学研用”,与六安技师学院合作开展“工学一体、学历与技能双提升”项目,显著提升了员工的机械加工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名师带高徒”项目。公司现有6位名师与15名徒弟结成对子,通过系统辅导、技能培训、竞赛锤炼,形成了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王明明、刘绪成等青年员工在前辈的带领下,先后在全国、省、市多个赛事中斩获多项荣誉。这种“名师出高徒,高徒再成名师”的“链式反应”,确保了公司人才梯队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目前,永达机械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技术能手2名,高级技师和技师126名,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人才队伍的壮大,直接催化了创新活力的迸发。永达机械秉持“人人都是价值创造者”的理念,构建了以产品为中心,以用户和问题为导向,聚焦质量、效益、环境三个关键点的全员改善机制。
近三年来,公司共收到员工改善提案与管理创新项目1200条,采纳1129条,发放奖励资金52万余元,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20万元。员工们形象地称之为“自己给自己加工资”。这种“价值创造-共享收益”的良性循环,形成了“改善无止境,价值最大化”的浓厚创新氛围。目前,公司有两名职工技术创新项目荣获省人社厅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一个项目获省总工会创新“金项目”奖励。
针对青年人才,公司量身定制了《新知识员工资金支持计划》,在职工入职半年和两年两个时间点,为其提供为期五年的薪酬激励和购房资金支持,切实解决他们“有钱谈恋爱,购房可借贷”的现实需求,为打造高素质、高成长性人才梯队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44人申请该计划,获得激励资金180万元。此外,通过“三条成长路径”评聘的员工享受动态发放的专业职务津贴,年度发放总额达160万元。公司鼓励一专多能,员工竞聘多工种职务成功后,可同时享受多项津贴,最高者每月可达4000元,真正实现了“以绩取酬,以技提薪”。
“我们目前订单饱满,增长势头良好。这得益于我们持续开发新用户、开拓新市场的战略。人才和创新两大核心优势,让我们对实现年度增长目标充满信心。”公司党委书记祝传彤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养更多新时代高技能人才与创新人才,让员工在享受改革红利、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职业荣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本网记者 黄雪彦 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