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以意为象 以神写形——试评殷晓溪中国画创作

编辑:赵璐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20 18:19:09 【字体:



  记得初读殷晓溪画作时,精神为之一振。他所画物象也都是画家们平常爱画的松石、荷花、鸟虫、柳草等传统题材,但构图奇崛,笔墨娴熟,意境深邃,气格高远,既显传统功力,又富时代气息,很是耐看。比如其戊戌年创作的巨幅国画《故园初雪》,以雪地、柿树、天空为主元素构成黑白灰主调,辅之墨竹、荆棘、韧草以点缀,突出了朱色的柿子和枝顶上的憩鸽,物象丰富饱满,画面和谐统一,意境宁静深邃,朦混中一片生机。细究其用笔,松活中见圆劲,沉稳中见节奏。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八零末青年才俊,从艺时间不长,却已入国展十数次(凡投必中的那种),轻而易举地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说来有意思,晓溪的第一爱好本是音乐。他乐感极好,少时曾被北京来的一位音乐舞蹈老师选中去学跳芭蕾,终因其母亲反对而作罢。后来学习书法绘画,高考入铜陵学院学习美术教育,毕业后回家乡界首任小学美术老师。经历短暂迷茫之后,他开始规划人生未来,本着干我想干之执念最终选择学习中国画,并通过努力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画专业刘怀勇导师班,从此开始了中国画专业的系统学习。刘怀勇是当代著名画家,山水、花鸟均擅,书法、理论博涉,教学经验丰富,学生遍布各地。他很欣赏这个学生,后曾专门撰文赞其聪明、虚心、善学,称其为“得意弟子”。晓溪在这里一学就是三年,后留下任教五六年,从一名品学兼优的学员成长为导师得力助教。直至2017年,离开导师,随夫人来到六安安家落户。此时,他已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职业画家。
  晓溪学画,心仪前贤而借古开今,转益多师而取法乎上。当初在老师指导下,他首先从《芥子园画谱》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山石树木花鸟草虫的传统画法,遍览择习古来经典。于山水画,尤对李唐、龚贤、王翚、渐江下过一番苦功夫,境象上倾于渐江,笔墨上倾于宾翁,同时参以陆俨少、刘怀勇画法。导师刘怀勇的正大、圆融、深邃、自然的美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松毛圆厚积揉泼破的笔墨语言,引导着晓溪参悟古法、借鉴今法,初步化成己法。他的山水画构图新奇,虚实相生,常以解索皴为主,勾皴点染浑然一体,墨色淋漓,****通透。于花鸟画,则钟意大写意一路,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更是倾心学习,主要取法吴,部分取法齐、潘。吴对他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物象、色彩的取舍,技法、风格的锤炼,特别是吴昌硕的重“气”善“写”对晓溪影响很大。他勤练书法,骨法用笔,疾徐顿挫的节奏,松毛圆厚的质感,使他的画作耐看耐品。他深悟潘天寿的构图妙旨乃至“以奇取胜”的画法主张,作画时强调远能观其势,近能观其质,恰到好处地把握笔墨关系、虚实关系。他就是这样在老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写生和教学实践,彻悟古人笔墨,参学现代经典,大胆对传统物象和自然物象进行时代视角下的组合取舍,适度夸张变形,赋神于形,以神写形。中国画的形不同于西画的形,它不必再现真山真水真物象,而更重视心象、意象、情象的表达。中国画之山水乃心性山水,所画物象乃心性物象,是自我与自然在创作过程中的美妙契合,是画家自我之精神、性格、情绪的笔墨图化。可喜的是,晓溪正以灵敏的艺术感悟,不断实践“因心造境,以意为象”的中国传统美学观。
  现当代中国画深受西画影响,比较重视写生。晓溪曾于正规院校学习,自然有着深厚的笔墨写生功底,而他的写生并非为了写实和再现,而是为了发现和表现,着眼于中国画本质之探索,立足于自我风貌之创造。从他注重取法王翚山水即可知,他的笔墨确有追溯元人的东西,而元代绘画已有笔墨压倒物象的情况,即绘画重点不再是忠实再现客观物象,而在于依托客观物象通过精深隽永的笔墨意趣传达画家内心世界,往往凭意虚构,用笔传神,不重形似,不尚真实,甚至不讲物理。我曾数次和晓溪一道外出写生,他总是反复观察,不急于动笔,思考成熟了则一挥而就,画成后可以看出,他对景象取舍较多,真个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甚至移位变形。他往往于飞驰的车中观察物象,捕捉灵感,回来后立即忆写,也常写梦中意象,这些忆写的作品主观感觉强烈,往往神韵极佳。
  作为职业画家,晓溪不能不面对市场。但他自觉抵制“粗陋俗”,坚持用“静净境”三字(静,指作画时气定神闲,画面追求静谧安详;净,指画无杂念,笔墨纯粹;境,指追求深邃而自然的状态,以求大格局、高格调)指导自己的画学实践,始终突出宁静深邃、旷朗无尘的格调追求,不断强化以写为法、以神写形的笔墨性格。
  晓溪并非天天画画,而是经常读书,画史、画论经常看,常有独到见解。他也抽空携子垂钓于水边,徘徊于田野,时常静观水面,仰望苍穹,感悟天地。也有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慕名前来求教,而他自然有求必应,热心传艺。晓溪从不勉强作画,而一旦进入创作,便万念归一,倾情而赴。他常跟学生讲:毛笔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墨和水就是身上的血液,惟有此等认知才能做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他凭着充沛的体力,饱满的激情,熟练的技巧,作画中纵横涂抹,疾徐有度,八尺整纸,一蹴而就,然细微处收拾十分小心,真正做到如老缶所言:“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顾到气魄”。
  清人布颜图曾云: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笔墨始终是中国画之底线。晓溪这么年轻,然于实践中深悟中国画之本质,严守中国画之底线,虚心好学,善于借鉴,已走出“格调高,笔墨好”的正路子,“遥遥领先于他同时代的画家”(刘怀勇语)。
  支撑一个中国画艺术家行稳致远的绝不仅仅是专业本身,其综合学养、品格修为、胸襟眼界都十分重要。晓溪自当不为眼下成绩所囿,应该坚持走万里路以得天地之奇气,读万卷书以摄古今之精华,治学百家,神通千载,心怀敬畏,不辍初心,以永不停息的学习避免结茧,以勇往直前的探索再攀高峰。诚如是,则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