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舒中南楼,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7-19 08:21:45 【字体:

  到过舒城的人,会知道舒城有个舒城中学;到过舒城中学的人,会听说舒城中学有个南楼。

  季夏七月,学生已经放假,偌大的校园十分安静,蔚蓝的天空下,绿植环绕的舒城南楼显得那样神圣,那样的庄严。

  翻开《舒城县志》可知,民国17年(1928年)12月,舒城县政府筹建龙舒初级中学,推举宋竹荪等9人为建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宋竹荪负责筹款2万元(银元),勘定伏虎寺为校址。次年夏动工,民国19年建成南楼、北楼、东楼、西平房礼堂,形成四合院。而今,现存的仅有南楼一栋建筑,并于2012年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楼是一座两层西式砖木结构楼房,坐南朝北,共有房屋26间,中间设有楼梯过道,整栋建筑青砖黛瓦,正立面上下层由13个砖构拱券构成,既具有西洋建筑的典型特征,又保存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整体建筑简约大方,造型典雅,是民国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现在南楼已经成了我们学校的校史展馆,平时对游客和学生开放,特别是每年新入校的学生,我们会组织他们参观,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了解南楼历史。”舒城中学总务主任汪劲松告诉记者,1986年他大学毕业分配至舒中任教,南楼正是他和许多青年教师的寝室。

  “初见南楼,我的第一印象是灰暗破旧,楼上住着我们青年教师,楼下教室被分隔成单间,住着教师家庭,走廊上乱搭乱建,凌乱不堪。”汪劲松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书声琅琅的教学楼,更难想象这里曾是渡江战役第二野战军进驻舒城时的指挥部。

  在汪劲松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南楼,参观了目前已经布好的三个展馆,其中一个版块记载了二野驻军的红色记忆。

  据相关记载,1949年4月初,二野三兵团途经舒城,到达江北指定位置,准备渡江。4月3日,二野指挥机关由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治委员、李达参谋长等率领进抵舒城,指挥部设于舒城中学教室,也就是现在的南楼。4月4日,刘伯承在指挥部下达《安庆暂不进攻的命令》。4月7日上午,二野指挥部于驻地舒城中学大树林里召开会议,张际春副政委向机关干部传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一定要作好渡江战斗的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4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刘伯承司令员在舒城下达《二野渡江作战的基本命令》,命令三兵团在安庆以东至枞阳段渡江;五兵团于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四兵团于望江至马垱间渡江。4月10日,二野指挥部移进桐城。

  从4月3日至10日,二野三兵团在舒城仅仅7天时间,舒城南楼也完成了它临时指挥部的历史使命。

  南楼自建成至今,已历经90多个春秋。由最初的普通教学楼到临时指挥部、临时教师宿舍再到现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校史展览馆,饱经风霜的南楼如今经过修缮,保存完好。

  汪劲松告诉记者,南楼教室曾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舒中学子,这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有成先生、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政治学家唐盛镐先生、地理学家徐成龙先生和环境学家杨景春先生等,而他们对南楼也是最有感情的。其中,唐德刚先生于1932年入舒城中学就读,后虽远居异国他乡,但对母校拳拳之心不减。2002年9月26日,他回母校访问,会议地点就设在南楼二楼东会议室,触景生情,唐先生当即赋诗一首:“一瞬之间六十年,锡泉伏虎忆当年。当年哪有今年好,六十归来老少年。”

  南楼,作为舒城中学的历史见证,也是舒城中学的文化根脉。在新一代舒中人的保护下,它将继续传承文化使命,培养万千学子,让我们向南楼致敬!(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