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荒地停车场收费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10月30日,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发视频,反映在通往湖州市江南天池景区的天荒坪小岭头一个荒地停车场停车,被村民拦路索要百元停车费,报警后民警调解付50元方才脱身。但这位游客表示内心不服气,事后前往当地信访局寻求说法,希望给个合理解释。
该事件经网络传播后,记者先后联系景区所在乡镇、警方和当地文旅局,乡镇称景区归文旅局管,文旅局表示“属当地村民自发个人行为,无执法权”,公安则以“私人土地”为由仅做调解。一番周折下来,看似相关方面都管了但实际都管不了,皮球踢回远点。
类似荒地停车场收费监管缺位案例屡见不鲜,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这些案例看似由个案维权引发,但折射的是旅游开发、综合监管的空白。
村民想增收可以理解,但不能靠拦路收费。问题根子在旅游规划缺位和土地权责模糊,才让村民钻了空子。特别是一些传统核心景区周边,游客自发聚集未开发的“野景点”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加之景区周边如村民承包地与景区交界区域的监管责任未明确,形成监管“灰色地带”,导致私设停车场乱收费、违规收取门票等此类行为反复发生,游客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但长远看需要建立更规范的利益共享机制,比如划定公共停车区,将收益纳入村集体分红,比如门票经济有效反哺当地村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样游客不添堵,也让村民有了稳定的合规收入来源,这才是可持续的解法。
防止类似事件中“各管一块”问题出现,还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避免问题被“踢皮球”。事件中村民在荒地收费、多部门职责交叉的现象,反映出基层治理需要更加清晰的责任划分和协同机制,景区管理涉及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物价、国土等多个部门,只有部门间高效联动,加强常态化的综合执法监管。才能从“各自为战”到“上下同欲”,才能避免责任不清、相互推诿,形成系统集成的协同治理效应。
荒地变“停车场”背后,是乡村旅游火热但“全域旅游”理念和管理没跟上的尴尬。随着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游客的消费场景扩展至城乡村景,甚至道路沿线、乡村田野,但开发与管理仍有可能仍然局限于传统景区经营理念,部分游离于核心景区外游客消费场景却并未纳入全域旅游的服务与监管体系,极易导致游客在该区域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出现“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现象。要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营造放心旅游消费环境,推动全域宜居宜业宜游,从而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