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宁夏召开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通过党建引领、村规民约、文化浸润等方式,推动婚俗改革,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这一举措直指当前农村婚嫁中“天价彩礼”的顽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额彩礼让“传统”变了味。彩礼,本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一种礼仪,象征着男方家庭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然而,在部分地区,彩礼逐渐异化为衡量婚姻价值的"明码标价",甚至演变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婚姻成本报告》指出,“2018年农村彩礼已是家庭收入的6.49倍(城市仅3.46倍)。而最新调研发现,这一比例仍在攀升。部分北方农村彩礼突破30万元,江西某县甚至达38万元”。这很容易导致“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频发,更有甚者彩礼高低成为衡量女方“身价”的标准,助长了攀比之风,让婚姻变了味。这种畸形的婚嫁观念,不仅加剧了家庭矛盾,也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
宁夏经验让彩礼回归理性。当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彩礼限高政策,但宁夏经验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治理高额彩礼没有“一刀切”的万能公式,关键是要找到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的黄金分割点。一是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如盐池县要求领导干部彩礼不超过6万元,发挥示范作用。二是村规民约,村民自治。同心县王团镇建立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双轨机制,将彩礼限额纳入村规民约;青铜峡市通过“积分制”管理,把抵制高额彩礼与惠民政策挂钩。三是文化浸润,树立新风。永宁县开展“零彩礼光荣榜”评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低彩礼”“零彩礼”成为新时尚。
彩礼回归“礼”需长效治理。在制度层面,需完善民法典第1042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司法解释,明确彩礼返还的司法标准;在经济层面,应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如提高第一产业附加值和服务业产值),通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削弱彩礼的经济补偿功能;在文化层面,要深入挖掘回汉各民族婚俗中的优秀传统(如“茶礼”“羊酒礼”的象征意义),用集体婚礼、文化大院等形式培育现代婚恋观。正如交流会上强调的:“移风易俗不是要消灭传统,而是要让‘礼’回归表达诚意的本质。”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不该成为两个家庭的“交易”。整治高额彩礼既是对“因婚致贫”的现实回应,更是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文明进阶。期待更多地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治理模式,让婚姻真正成为幸福的起点,而非负担的开始。(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