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国内新闻>详细内容

“马踏飞燕”出土地 敢想敢为武威人
——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见闻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0-28 09:09:57 【字体:

1ce2fb0037cd47ba8dead04a27e60472.jpeg

武威新貌

  日前,“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结束全部行程。在5天的行程中,全国160余家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网络媒体走进了古浪八步沙治沙纪念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武威重离子中心、民勤红崖山水库等地,实地感受千年文化古城的独特魅力,见证武威城乡发展速度,触摸凉州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

  黄花滩移民区,唱响富民新村“蝶变”之歌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是采访团此行的第一站。宽阔的广场、整洁的村道、完善的基础设施、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一幅秀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在干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铭记、溯源、蝶变、感恩、逐梦、践行”六个单元展现了富民新村“蝶变”之路。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山区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移民区。‎近年来,富民新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富民新村”模式。如今,富民新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致富之路也越走越稳当了。

bb41b7ffda554601b92d0a4d87ad1208.png

八步沙“六老汉”,再续“愚公精神”不朽传奇

  深秋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放眼望去,花棒、柠条、沙拐枣等沙生植物牢牢扒住土地,在沙海中荡漾出一片耀目的绿,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美丽如画。

  八步沙位于古浪县土门镇境内,是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向南凸出的一片沙漠。过去,耕地民宅等一步步被沙漠蚕食,生存面临极大考验。“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八步沙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地。42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古浪县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踏飞燕,诗与远方交相辉映

439f960f1f6c46dda9aade03f38e6f80.jpeg

  一条河西走廊,连接着黄河流域和西域,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威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中心城市,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在这座天马故乡,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这座古丝绸之路重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座诗意与内涵兼收的文武之都。‎认识武威,很多人从“马踏飞燕”开始。在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汉墓以及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不论是铜车马仪仗俑阵列、铜奔马,还是彩绘漆木鸠,这些惊艳绝伦的文物,不仅让采访团了解到文物的历史故事,也真切感受文物的魅力。1969年和1996年,在雷台下先后发现两座汉代大型砖室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出土有包括铜奔马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同时,作为雍凉文化发源地、五凉古都,雷台还建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凉州词》为专题的陈列馆,博大精深的凉州诗词,全方位展示了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发展脉络。

  光伏治沙园区, 逐光追日汇“蓝”海

d4551411fdf242f19afa8a8c4f4020f3.jpeg

  在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当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一片片光伏板上,在波光粼粼的金沙“蓝海”里熠熠生辉,蔚为壮观。一排排光伏板阻挡了风沙,一个个草方格留住了绿色……如今,光伏治沙在武威沙漠戈壁因地制宜、遍地开花,勾勒出一幅幅别样的沙海风光图。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光伏+治沙”一体生态治沙模式,场区内种植沙米、沙蒿等植被,场区外围栽种梭梭、花棒等低矮灌木形成防护林。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能有效防风固沙,从治沙到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改良,也带动周边群众靠沙产业脱贫致富。如今,这片位于凉州城区东北方30公里处的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根据规划,园区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红崖山水库,敢叫沙海变绿洲

e07c0884896249a298f10a587117ce7a.jpeg

  深秋的红崖山水库,碧波荡漾,大天鹅、白鹭等水鸟在水中游弋觅食,在水面追逐嬉戏,展翅翱翔。一望无垠的湖面,如同一面绿色宝镜镶嵌在民勤绿洲边缘。‎水库观景台上,“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十三个大字格外醒目。‎民勤红崖山水库,被称为“沙海明珠”,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区的一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设计库容1.48亿方,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最大蓄水面积25平方公里,以农业灌溉、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兼防洪、旅游等功能,是亚洲最大的沙漠人工水库,是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也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

  重离子,打造医疗装备大国重器

2ce4f06dcb9842439117238aa0cf7ded.jpeg

  在科技发展领域,武威重离子中心吸引了海内外关注。这家由公立三级甲等医院下设的碳离子临床治疗机构,首个应用了国产化重离子系统。院方介绍,目前,中心已完成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台湾、香港等国内地区及欧洲的近1000例患者的治疗,病种覆盖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50余种。武威重离子中心的垂直、水平、45°三个角度五个治疗终端和机器人治疗床引领碳离子治疗新趋势。

  沙漠雕塑,擦亮文旅新名片

224aaa7c06f64e4c8914285a36d216bb.png

  武威另一张文旅新名片则是沙漠雕塑。在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依托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5届沙漠雕塑创作营活动,共征集到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2688位艺术家的8815件作品方案,最终由艺委会、组委会评选出符合沙漠环境和活动主题的作品方案132件,采用GRC、不锈钢、碳钢板、铸铁、铸铜、石材、水泥等材质,一雕一景,一塑一色,充分展现雕塑的艺术魅力、沙漠的浩瀚壮观以及民勤防沙治沙的深厚文化蕴涵。

  听介绍,问情况,看变化……每到一处,媒体代表们都为武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由衷点赞。在奋进的新征程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竞相绽放,群众安居乐业,释放着生机勃发、磅礴大气的魅力。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丽 李振欣/文  图/武威市委宣传部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