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种籽成林——记乡村教师黄成的守望与耕耘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舒城县汤池中学的宿舍楼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同学们,该起床了。”班主任黄成温和的声音穿过门廊,唤醒沉睡的校园。这样的清晨,他已重复了三十年。
1995年,黄成从汤池中学毕业,怀揣梦想走出大山。然而,学成之后,他毅然回到母校,从“黄同学”变成了“黄老师”。身份的转变,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眷恋,也让他的坚守有了特殊的意义。
“不离视线”的守护
七年级(一)班的教室里,清晨的阳光洒在讲台上。黄成站在学生面前,声音温和而坚定:“初中阶段,学习的主动性至关重要。要从被动管理走向自主管理……”台下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乡村,超过六成是留守儿童,半数以上住在学校。对他们而言,“主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更是成长的必修课。
“农村留守儿童多,隔代抚养普遍,爷爷奶奶能照顾生活,却难辅导学业。”黄成说。为此,他坚持让学生住校,加强陪伴与引导。上一届有四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同住一宿舍,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他们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而且中考时全部考上了高中。“家长对学校的举措非常认可。”黄成欣慰地说。
学生徐媛媛性格内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黄成经常找这名学生谈心,鼓励她融入集体。“黄老师每晚查寝,都会看我们是否需要帮助,对我们非常负责。”徐媛媛说。这份“不离视线”的陪伴,创造了班级安全“零事故”的记录。
“以点带面”的智慧
黄成的教育理念,从“因材施教”发展到“重视个性培养”,再升华到“快乐学习”。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之前有一名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兴趣不大。一次体育课上,黄成发现他擅长跑步,便让他领队、领跑,并担任体育委员。渐渐地,这名学生不仅体育成绩突出,学习面貌也焕然一新,三年后变得自信阳光。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黄成说,“我用爱心、责任心帮助学生成长,做学生成长的守望者。”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勤、严、细、巧”:每天早晨6点20分到宿舍叫醒学生,中午在办公室休息,晚上11点等学生睡熟后才离开。
家校联动的桥梁
黄成深知,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家访,了解学生的作息和家庭情况。学生夏雄跃的母亲在外打工,爷爷奶奶陪读。“黄老师常来家访,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夏雄跃说。家长汪龙霞也表示:“黄老师经常打电话、发微信,详细介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在黄成看来,手机使用合理管控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家访时,他总会叮嘱家长:“注意孩子看的内容,不能涉及游戏。”他常对学生说:“老师是最辛苦的,不好好念书,你都对不起老师。”这句话道尽了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平凡中的不凡
2025年中考,黄成带领的班级再创佳绩:42名学生参加考试,37人考取高中,其中最高分超过省级示范高中舒城中学的统招线。这一成绩,在生源复杂的乡村中学堪称奇迹。
同事叶绍流与黄成共事二十余年,对他十分佩服:“黄老师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学校。他通过诗词大会、基础知识检查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各科老师提供了极大便利。”
校长李志国评价道:“黄成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者最珍贵的品质——用心。他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把教育细节做到了极致。这份敬业不仅是个人职业素养的体现,更是家长和学生眼中最心安的‘教育温度’。”
从青丝到白发,从学生到老师,黄成用三十年光阴,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爱与责任的接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日复一日地陪伴、引导、守望。正如他所说:“欲树人先律己。”这份坚守,不仅改变了无数乡村孩子的命运,更点亮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