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绘锦图
——六安开发区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优化产业生态,赋能产业发展。图为安徽雄邦压铸有限公司9800T超级一体化压铸机。
创新用地供给模式,保障产业发展需求。图为六安屹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项目是园区首宗“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的项目。
全链条精准服务,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图为工作人员上门宣传金融助企政策。
秋风送爽时,奋进意更昂。
在“产业引领提升年”的嘹亮号角声中,六安开发区正以昂扬之姿全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这里,营商环境的暖风浸润车间,现代产业的藤蔓向上拔节,“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的奋进旋律,化作全体开发区人真抓实干的生动实践,在园区的每一处角落奏响。
今年以来,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答卷亮眼呈现:1-6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工业投资增长28%;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个,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56%、167%……这一组跃动的数字,是车间机器轰鸣的铿锵回响,是园区发展成效的鲜活注脚,更是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迸发的有力见证。
招商扬“劲帆”
构建产业生态,激活源头活水
“园区的效率和服务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谈及在六安开发区的发展经历,六安利瑞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不已。2024年6月,企业落户园区长三角一体化承接产业园,仅用半年时间便建成投产;今年4月,首笔“落地贷”精准注入企业账户,解了初创期企业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也为区域招商引资树立了“快落地、优服务”的新标杆。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六安开发区以“精准招引、高效落地”为目标,以“生态思维”重构招商逻辑,从平台搭建、金融赋能、科技支撑、降本增效四个维度发力,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让项目不仅“引得进”,更能“扎下根、发展好”。
每周一次的“共话经招”企业家茶歇会,不只是简单的“喝茶聊天”,更是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链接产业链供需的“桥梁纽带”。针对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园区定规划、选领域、绘图谱,“按图索骥”靶向招引。今年以来,该平台“以商招商”引入6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引进核心配套项目21个,重点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90%,产业链“朋友圈”持续扩容。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面对初创企业融资难这一普遍性难题,园区联合省级金融机构,在全市首推“政银担”+“政银保”模式,创新“落地贷”“科技贷”等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已为10家新落地企业发放信用贷款5200万元,助力5家企业获得授信2200万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让初创企业得以“迎风而起”,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产业生态的构建,离不开“硬核”要素支撑。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当下,该区抢先布局,3月1日,全市首家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在园区正式投用,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引进高校博士3名,配备40余台行业顶尖水平的检测检验设备,为周边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专业检测服务。投用至今,已为10家企业完成2200多件产品的检验检测,不仅填补了区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领域的空白,更成为吸引产业链项目落地的“强磁石”。
而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运输成本高问题,园区组建六安东都吉达供应链有限公司,推行“供应链公司代采”服务,聚焦材料供应、物流运输、外贸服务三大板块,为落地企业提供原材料、关键设备、通用耗材等集中采购服务,已帮助20余家企业降低成本超500万元。这看似是服务的细微优化,实则是“以企业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把企业的“痛点”,变成园区服务的“靶点”,让产业生态的土壤愈发肥沃。
土地焕“活力”
优化空间布局,释放发展潜力
今年4月份,六安开发区成功办结全市首个“带封带押过户+分割转让”盘活低效用地案例,将130.5亩工业低效用地分割转让,让3家新招引企业顺利“安家”;9月,首宗“标准地+弹性年期”工业用地顺利出让,打破了工业用地长期以来50年单一出让年期的固有模式。这两项创新实践,打开了园区破解土地瓶颈的“新大门”。
土地是发展的“空间载体”,土地资源紧缺是众多开发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如何让有限的土地释放无限的潜能?六安开发区给出的答案是:打破常规、创新模式,以“腾笼换鸟”“量体裁衣”“规划引领”的“组合拳”,让每一寸土地都“物尽其用、用出效益”。
“腾笼换鸟”,唤醒的是“沉睡”的资源,激活的是发展的潜能。针对闲置、低效用地,园区制定“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处置方案,通过司法拍卖、嫁接盘活、政府收回等方式,让“荒芜地”重获“新生机”。截至目前,已处置各类低效用地11宗1401亩,其中9宗950亩工业低效用地全部实现再开发利用。园区还建立健全常态化动态跟踪机制,有效确保闲置土地“零新增”。
“量体裁衣”,体现的是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回应。园区建立“产业属性+企业生命周期+项目规模”的综合评估机制,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与资金状况自主选择供地方式。在“弹性年期出让”基础上,同步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多元化供应方式,实现了供地模式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出让年限与项目周期同频共振。
“规划引领”,绘就产业集聚的蓝图,夯实“融长入圈”根基。园区以规划为先导,围绕主导产业调整,构建“3+3+1”产业体系,打造“南城、中站、北产”的空间格局,引导新增项目向规划分区集聚、零散项目向产业区靠拢。同时,积极推进“沪六合作示范区”概念性规划编制,高标准建设六安国家级开发区融长入圈绿色合作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承接产业园等载体,为各类产业落地提供优质空间,引导企业“成片集聚、成圈发展、成势壮大”。
服务做“实功”
全程精准保障,厚植营商沃土
“投产前接到大量订单,急需增加人手,园区很快就帮我们招满了员工,太给力了!”今年5月底,在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中,获悉安徽雄邦压铸有限公司投产前的“用工急”后,六安开发区第一时间成立专班,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累计推荐求职者约200人,80人成功入职,有力保障企业顺利投产。这份“雪中送炭”的速度,背后是六安开发区“企业有诉求、我们马上办”的服务理念,是把“企业事”当成“自家事”的温度。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服务的“温度”,往往决定着发展的“速度”。从项目落地到企业运营,从需求对接到难题破解,六安开发区以“面对面”解难、“点对点”送策、“实打实”守护,全链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用心擦亮“近者悦、远者来”的营商环境“金招牌”。
“面对面”解难,让服务更“贴心”。深入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组织105名干部走访238家企业,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收集各类诉求113项且均已办结。同时,安排38名项目专班长与57个在建项目“结对子”,实行“单周商要素、双周看现场”工作机制。今年以来,通过“周六项目日”活动推动解决项目建设各类问题81项,开展28次要素保障专项调度,41件企业难题实现100%高效化解。
“点对点”送策,让红利更“精准”。整合60大项职能,出台《六安开发区党建联建“1+18+X”助企强企惠企服务清单》,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累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160余件。聚焦“招工引才、创新动能、融资难贵”三类共性难题,今年已为2109家企业争取信贷投放103.58亿元;出台配套政策举措27项,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8场,为208家企业解决用工4794人;推动2家企业晋级“新三板”创新层,助力全省光伏能源领域首张数据产权证书落地六安开发区,成功申创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实打实”守护,让发展更“安心”。安全是发展的底线。园区多部门联合开展“园中园”“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行动,发现隐患立行立改,实现“动态清零”;精准采集1062家生产经营单位信息及风险点位,建立“一企一档”动态数字档案;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帮扶、实战演练,帮助排查隐患、完善预案;采用“政府出资、企业参训”模式,为89家企业191名安全管理“关键人”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企业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风劲潮涌处,扬帆奋进时。放眼今日六安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浪潮奔涌不息,创新驱动的活力持续迸发,营商环境的沃土愈加肥沃。面向未来,园区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机遇,以更务实的作风服务企业,以更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在加速“融长入圈”的新征程上笃定前行,奋力书写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六安工业强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开发区动能”。(吴兴月 本报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