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深耕绘文韵
——市文化馆多维赋能文旅焕新出彩
2019年12月,六安市文化馆开始试运行。六年来,该馆始终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为目标,从多维度发力,在文化服务、品牌打造、人才队伍、文艺创作、非遗保护等方面积极作为,助力六安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吸引164万人次到馆,举办1200余场文化活动,累计线上观看突破400万人次。
丰富活动形式,塑造知名品牌。“皋城文艺课堂”开设免费课程4896班次,培训8.5万人次,持续推进全民艺术普及,让文化馆成为市民身边的“终身美育学校”。“月光音乐盒”系列音乐会,既在馆内举办,更走进社区、乡村与民宿,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品质演出;“皋城之星”达人秀深入商业街区、剧场等地,选拔优秀文艺新生力量。
深入基层一线,播撒文化种子。通过全市文化馆联盟,在182处教学点开展公益培训,累计送课3000次,让文化暖流浸润基层各个角落,服务群众约5万人次。创新文艺下基层形式,组织4支“月光音乐盒”团队,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开展公益巡演80余场,为本土青年艺术人才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线上线下吸引近百万人次关注,让文化活力在基层持续绽放。
创新合作模式,凝聚发展合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引入高校师资、联动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等方式,推动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组建全市文化馆联盟,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安徽演艺集团优质资源,推动六安红剧场社会化运营,引入开心麻花《夏洛特烦恼》《婿事待发》、舞剧《水月洛神》、红色精品剧目《红船》、俄罗斯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团《天鹅湖》等优秀剧目,开展商业演出139场,服务群众9万人次,网络总曝光量突破720万次。如今,观剧成为六安市民文化生活新常态,六安红剧场也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积极申报大别山民歌非遗项目,开展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系统整理民歌相关资料。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如“清风茶会文化雅集——六安文旅会客厅”“大别山民歌邀请赛”等,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生动传播六安特色文化。开展“我和六安的故事”短视频大赛、“我心目中的六安记忆”主题征稿等活动,以多元形式讲好六安故事,展现六安独特魅力。
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时代佳作。原创歌曲《咱们村里有春晚》四次登上央视舞台,并作为全国“村晚”主题歌唱响。用音乐讲好六安“红色文化”“淠史杭”“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故事,歌曲《大山的故事》《幸福河》《山水六安》及大别山民歌《高山顶上搭歌台》等原创优秀歌曲荣获省级、长三角奖项;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大型现代黄梅戏《锁龙图》、红色题材庐剧现代戏《金刚台姐妹花》、校园红色励志舞台剧《少年蒋光慈》等高品质剧目,在六安红剧场演出,收获广泛好评。同时,搭建喜马拉雅“六安文旅有声频道”网络展示平台,推广以六安元素为主的原生态和新创大别山民歌30首,线上关注度达20.8万人次。
加快数字赋能,拓展服务空间。紧跟数字化趋势,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扩大六安文化传播范围、提升影响力。181场直播吸引观众64.1万人次,769个短视频浏览量达202万次。升级“六安文化云”平台,优化线下智能设施,启用AI智能馆员“鼓咚咚”,提供24小时服务,显著提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