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霍邱:安澜安居 “非遗”富民
在霍邱县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现场,一座宏伟壮观的水闸如巨龙般横跨水面,气势恢宏。(刘有国 摄)
淮河中游的霍邱县,既是“淮河防汛的关键节点”,也是“非遗的富集之地”。在这里,百年一遇的防洪工程守护着一方平安,千年传承的非遗技艺带动着群众增收,“安全”与“富裕”如同淮河的两岸,共同支撑起霍邱高质量发展的骨架。
8月28日,霍邱县淮美奇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件件柳编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精致的花篮、实用的收纳筐、创意十足的家居摆件,有的保持原色,有的染成彩色,有的还融入了竹、麻、木等材料,尽显“指尖技艺”的魅力。“霍邱柳编历史悠久,起源于周朝,始兴于明代,再兴于清代,以前是老百姓用来装粮食、放杂物的日常用具,现在成了远销海外的‘艺术品’。”市级非遗传承人沈家明坐在展厅一角,手里拿着杞柳条,一边编织一边向记者介绍柳编的“前世今生”。
柳编的“蜕变”,离不开工艺的创新。沈家明说,传统柳编只有几十种样式,工艺简单,而现在的霍邱柳编,已发展出几十种编织技巧,每年都会研发新样式,样品达3万多个种类。为了让柳编“走得更远”,霍邱县还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模式,形成了从杞柳种植到编织、加工、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公司在周边乡镇建了10余个杞柳种植基地,免费给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按保底价收购,再组织农户在家编织,最后由公司统一加工、销售。”公司总经理潘同利介绍,目前霍邱柳编已覆盖沿淮20多个乡镇,辐射7省市,形成了以霍邱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基地。2024年,淮美奇工艺品有限公司完成销售4950万元,出口38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地区。
在临淮岗镇的临淮泥塑艺术馆里,另一项非遗技艺正散发着魅力。省级非遗传承人田孝琴正坐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一把小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着一件“乡村振兴”主题的泥塑作品。“临淮泥塑的原料取自当地的红、黄、灰、黑四种泥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完成,一件复杂的作品要做好几个月。”田孝琴介绍,临淮泥塑题材广泛,既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也有乡村振兴、防汛抗洪等现代题材,“现在很多学校、企业会定制我们的作品,还有游客来这里体验泥塑制作,非遗慢慢‘活’了起来。”
“非遗”富民的背后,是坚实的防洪保障。在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坝上,放眼望去,8.54公里长的主坝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淮河干流上,守护着下游的安全。“这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项目,总投资22.67亿元,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副主任汤黎明介绍,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千米,涉及河南固始和安徽霍邱、颍上、阜南四县,是一座兼具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保护等效益的综合性枢纽工程。
这座工程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汤黎明解释:“淮河中游以前防洪标准低,正阳关以下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有了临淮岗工程后,这里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0年一遇,能保障淮北大堤保护区内1200多万亩耕地、700多万人口,以及淮南、蚌埠等重要城市、能源基地和交通干线的安全。如果发生百年一遇洪水,运用临淮岗工程,可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公里,按2020年价格水平估算,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超1500亿元。”工程建成以来,已多次发挥作用。“现在我们的调度系统更智能了,能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精准控制闸门开度,既能保证防洪安全,又能科学利用水资源。”汤黎明说。
防洪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住得安心”。在霍邱县王截流保庄圩安置点,27岁的张国华正干劲十足地装修新房。“以前一到汛期就紧张,水来的时候要搬家,水退了还要修房子,一年到头提心吊胆。”张国华笑着说:“现在好了,政府给了补贴,俺家只掏了十几万元就买到了新房,打算再花点钱装修,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让他们也享享福。”
霍邱县是淮河行蓄洪区大县,行蓄洪区总面积901.9平方公里,占全省沿淮行蓄洪区的三分之一,总人口22.29万人,1949年以来奉命行蓄洪26次,为保障下游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彻底解决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我们采用了直接建房外迁、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迁入安置三种方式。”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居民安全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黄友志介绍,目前正在通过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和迁入安置2.99万户9.22万人,迁建工程总投资超百亿元,是霍邱县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
从柳编车间的“指尖增收”,到泥塑艺术馆的“文化传承”,从临淮岗工程的“防洪屏障”,到保庄圩安置点的“安居梦想”,霍邱正将“淮河安澜”的红利,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在淮河中游绘就了“安全与富裕同行”的振兴图景。(本网记者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