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处靓”到“全域美”
——裕安区“千万工程”书写和美乡村精彩答卷
初秋时节,裕安乡村褪去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清爽。漫步乡间,农家院外的“微花园”里,秋菊初绽、月季仍艳,“微菜园”中紫茄垂挂、青椒缀枝;村口溪流水声潺潺,早起的村民扛着锄头往田间去,路过时笑着与邻居道声“早”……这幅浸着秋意的田园生活图景,正是裕安区“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绘就的和美画卷。
作为连续七年斩获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称号的“优等生”,裕安区深知乡村建设非一日之功,多年来,该区搭建的“区级主导定方向、部门指导强服务、乡村主体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把环境整治、产业培育的“责任田”精准划到田间地头、农户门前。
在狮子岗乡六二村,家家户户门前都点缀着精心打理的小花园、小菜园,四季轮换的花卉与应季蔬菜相映成趣。“我们推行‘项目化推进+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每个家庭,村民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刚介绍,村里75岁的吕光全老人主动请缨,承包了村口闲置地块,除草、修渠、栽花,经过精心打理,昔日的卫生死角,如今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聊天、孩子们嬉戏的“网红打卡点”。在吕光全老人的带领下,乡村治理逐渐从“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变成“大家干、一起美”的主动热潮。
而在江家店镇林寨村,“比美”成了村民的新风尚。张德发家的院子连续两年获评“最美庭院”,走进院内,青石板路干净整洁,辣椒、茄子等应季蔬菜种在竹筐里,与月季、茉莉错落交织;墙角的老石磨改造成花盆,种着几株绿萝,透着古朴的韵味;屋内陈设井井有条,窗台上摆着张德发自己种的太阳花。“现在村里每年评‘最美庭院’,评上了还挂奖状,大家都憋着劲比,谁都不愿自家院子拖后腿!”张德发边修剪月季边笑着说,以前村民觉得“院子脏点乱点没关系”,现在不仅自己家收拾得干净,还会主动帮邻居出主意,比如谁家的花该施肥了、谁家的菜园该搭架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怕麻烦”到“比着干”,村民观念的转变,正是裕安区和美乡村建设最坚实的根基。
和美乡村,从不是“千村一面”的简单复刻。裕安区坚持“一村一规、一村一韵”,组织规划团队深入每个村庄,挖掘其独特的自然禀赋、文化底蕴,让每座村落都带着“专属印记”。“我们不搞‘样板工程’,要让村庄既留住乡愁记忆,又能接住发展机遇。”裕安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长红的话,道出了该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思路。
乡村美,必须产业兴。在独山镇,当地依托红色资源,将六霍起义旧址保护修缮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青砖灰瓦的革命旧址旁,开起了“红色主题”民宿和文创店,红色讲解员带着游客走过旧址的每一间房屋,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去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石板冲乡则利用九公寨的青山绿水,开发出“农旅融合”新业态,春季组织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秋季推出板栗、猕猴桃采摘,山间的民宿每到周末便一房难求,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增收;而固镇镇,更是守住皖西白鹅养殖的传统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路,让养鹅户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去年全镇白鹅产业产值突破2亿元。这种差异化发展思路,让每个村庄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振兴路径。
从“一处靓”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近年来,裕安区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笔,用实干作墨,书写着和美乡村的新时代答卷,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今年上半年,裕安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76元,增幅达9.5%,“环境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机遇,纷纷回流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赵宇 本网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