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庭院板凳会” 说事议事效率高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霍邱县邵岗乡坎山村小元村民组,放眼望去,一条干净平整的柏油路向前方蜿蜒伸展,如一条精心编织的黑丝带,将坎山村小元、西楼、井沿、克塘村民组紧密相连。“以前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最窄的地方只容下一辆手扶拖拉机通过。”看着眼前的道路,坎山村村民徐德振老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在霍邱县坎山村,“农家庭院板凳会”说事机制正在加速发生“化学反应”,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解决。
坎山村小元路,全长2.45公里,是200多户村民赶集的必经之路。如何修好小元路?村民们很关注。网格员关声林第一时间“吹哨”,召集村民代表搬来了小板凳,现场支起了“农家庭院板凳会”说事点,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集思广益。随后,关声林收集整理好“金点子”“好主意”,作为民生议题提交给村“两委”,经村“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议事程序通过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修建小元富民路。
去年年底,小元路项目启动招标程序。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这条承载着村民希望的小元路旧貌换新颜,同时还安装了20多盏太阳能路灯。为了修好这条路,村民们自发让出了近1.5亩的土地,将窄险处补宽修整。
近年来,坎山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深化“院落板凳会”工作法,创新推出“农家庭院板凳会”说事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我们坚持变‘治理’为‘服务’,将民意收集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问题一线,确保群众声音及时被‘听见’,问题能有效‘解决’。”坎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勇说,“农家庭院板凳会”说事机制有效引导村民实现从“旁观看”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打破了村务管理的“壁垒”,促进基层治理更加透明化、民主化和高效化。
近年来,邵岗乡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围绕政策宣讲、信息摸排、矛盾调处、为民服务、乡风监督、发展引导等方面展开议事评说,推动乡村“大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坎山村通过开展“农家庭院板凳会”说事治理服务,累计走访416户,收集化解矛盾13起,办结20余项民生问题,办结率100%。(张正武 韩彦儒 本网记者 徐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