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村的幸福蝶变
扫码看《大湾人的DeepSeek》
当晨曦穿透马鬃岭的薄雾,蜿蜒的S447省道如金色丝带串联起这座深藏大山的村落,目之所及是青翠茶园与白墙黛瓦的民宿交相辉映,耳畔回响着游客对“天然氧吧”的赞叹,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二十年前,村民们守着满山苍翠却深陷贫困泥潭。“以前砍10棵树才换200元,现在守着青山就能过好日子。”54岁的护林员杨守明清晰记得,那时候,山林是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无序砍伐让山岭褪去绿装。
2016年,温暖的春风拂过这个小山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不仅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也让大湾人对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近年来,余静和大湾村干部群众建茶厂、开民宿、发展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潜能,探索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之路。5000亩荒坡披上茶苗织就的绿毯,1500亩优质茶园每年带动400余户茶农增收420万元。“现在回想起来,大湾的发展就是‘两山’理念最真切的体现。”余静说。
沿着茶旅步道前行,智能化大棚里的玉木耳在恒温环境中舒展身姿,林下天麻在腐殖土里悄然生长,蜂箱矩阵在科技专家指导下酝酿甘甜。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湾村特色种养蓬勃发展。年产出玉木耳20万斤增收105万元;年销售农特产品100万元;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50万元;蜜蜂养殖超500群,中药材400余亩,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
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书写着大湾村的绿色蝶变,也写进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2015年,我一年挣不到3000元,当年顾不了当年。现在是吃喝不愁,每年还能存个两三万。”早已搬进新房的陈泽申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他的老屋并没有“闲着”。屋里的货架上摆满了木耳、茶叶、香薯干等山货,屋外来自江苏的游客正在打卡拍照。
炎炎夏日,180米落差、38处险滩的大湾“十里漂流”,吸引了日均3000名慕名而来的游客。更令人惊叹的是生态溢价效应,“旅游旺季,即便突破千元,也是一房难求。”春山·湾留居民宿负责人程本俊说,“游客愿意为每立方米2万个负氧离子买单,这就是绿水青山的含金量。”
2024年,70万人次游客为大湾村留下9000万元综合收入,村集体经济从10年前的空白攀升至299.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00元增长至21538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乡村振兴融入全域旅游发展,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22亿元。这些数字无一不诉说着生态赋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