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普法有声 治水有力
——我市水利法治建设深植民心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0:35 【字体:

         大别山下,江淮之间,六安城因水而生、缘水而兴。这片土地水系纵横,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9.11亿立方米,全省6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大别山区。然而,丰沛水情下亦藏隐忧:人均水资源量仅2028立方米,属轻度缺水城市;淮河、淠河、史河等河流奔腾,但防洪保安重任在肩;大别山优质水源的生态守护刻不容缓;流域面积广阔,河道砂石资源丰富,执法监管任务繁重……

  “八五”普法以来,我市坚持“依法治水、普法先行”理念,市水利局以强化执法监管为抓手,以普及水法律法规为核心,持续提升群众与企业的水法治意识。期间,全市制发宣传材料3万余份,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活动500余次,普法覆盖达500万人次,社会公众水法律素养显著提升,水利法治建设成效日益彰显。

  “执法+普法” 让法治理念随案入心

  水利执法中,市水利局坚持“查处一案、教育一片”,对非法采砂等水事违法行为当事人,不仅依法处罚,更当面剖析危害、详解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其从“知违法”到“明法理”。同时,以案件为警示,向周边群众开展“以案释法”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构建“执法监管+群众共治”的水事秩序守护网。

  数据见证成效:“八五”普法期间,全市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420件,从2021年的177件降至2024年61件,2025年上半年仅23件,非法采砂、非法取水等违法行为持续减少,水事秩序愈发规范。

  科技赋能监管同样发力。2024年8月,“六安市水土保持全流程监管平台”上线后,实现了项目批复后即时对接企业,全程指导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从源头减少水土流失。水资源利用方面,我市的取水设施1:1配套实时监测系统并接入省级平台,动态监管覆盖率达97%以上,让每一方水都在法治框架下规范使用。

  “线上+线下” 让普法宣传浸润生活

  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安徽省水法宣传月”等节点,市民总能看到水利普法工作者的身影。市水利局通过法律咨询台摆摊设点、入户宣讲政策、法律“六进”等方式,2021年以来,已开展线下活动400余次。“以前签土地流转合同心里没底,今天律师讲清楚了条款怎么写、权益怎么保,连水渠边不能乱倒垃圾等规定都记住了!”“法律面对面”活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很多群众感受到普法的温度。

  线上传播更添活力。市水利局制作普法宣传片,利用电视、公共场所LED屏滚动播放;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出“一图读懂”政策解读、网络有奖竞答,更将法条编成短视频、搬进直播间,把“纸上法律”变成群众爱看的“指尖内容”,让“谁执法谁普法”理念真正触达人心。

  “水利+N” 让协同共治守护碧波

  “河湖长+检察官”机制破解治理难题。城东湖、城西湖水资源保护中,霍邱县河湖长与生态检察官联动,针对群众反映的保护区内违规种植菱角问题,迅速启动府检联动,发出整改检察建议,联合清除秧苗并向居民科普“水生植物过度种植影响水质”的生态知识,及时消除了水质隐患。

  跨界合作更显精准。市水利局联合税务部门开展水资源费改税专项普法,走进六安钢铁、金日晟矿业等企业,发放“明白纸”,详解“超计划用水税额翻倍”“节水技术投入抵税”等政策,通过差别化税率“倒逼节水”、优惠政策“激励转型”,引导企业算好“节水账”与“经济账”,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企业心间。

  从执法现场到田间地头,从数字平台到直播屏幕,六安水利普法正以多元形式融入居民生产生活日常,让法治成为守护碧水清波的坚实保障,为城市因水而兴提供坚实保障。(韩小宇  本网记者 宋金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