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 新群体——记者一线体验“新工作”】35℃高温下的“白衣速递”
——记者一线体验“网约护士”的接单日常
8月4日上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心血管内科护士站里,护士长廖海艳正忙着处理医嘱,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您有待接单的压疮换药居家护理服务,请及时处理”。这则提示,像一条无声的指令,开启了她当天的“网约护士”工作模式。
手机点一点,护理送到家,随着国家卫健委“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启动,近年来,“网约护士”这一新兴护理方式悄然走进大众生活,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选择,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在六安,这种服务接受度如何?能给患者带来哪些便利?日前,记者跟随“网约护士”廖海艳,体验了她的“接单”日常。
8月4日13时,35℃的热浪裹挟着路面蒸腾的暑气,连树叶都被晒得蜷缩起来。记者在医院见到廖海艳时,她正在核对护理箱里的药品和器材。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敷料……箱子不大,里面的东西码放得很整齐。“今天要给一位长期卧床的老人处理压疮,这种情况家属急,我们也得赶早。”廖海艳的手机里,安装了一个家庭医护小程序,接单流程与外卖平台相似,不同点在于“配送”的是专业护理服务。
因为派单地址就在城区,廖海艳选择了电瓶车代步。不过20分钟的路程,护士服的前襟后背被汗水浸透了一大片。
“您好,家庭医护上门服务。”敲开患者家门,患者女儿陈女士几乎是小跑着迎上来,“可算来了!”她赶紧把廖海艳往卧室引。卧室的床上,老人骶尾部的压疮触目惊心:皮肤已出现大面积坏死和溃疡,伤口被腐肉和焦痂掩盖,由于组织坏死腐败,创面还有大量脓性渗液,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发现红肿时我们自己涂了药,没想到越来越严重。”陈女士红着眼圈说,老人因重症心衰、多发性脑梗长期卧床,家人虽精心照料,却不懂专业护理方法。
“老人家,后腰疼得厉害吗?”廖海艳轻声询问,边说边打开护理箱,迅速铺好治疗巾,戴上医用手套,一个简易的“无菌操作台”瞬间成形。结合老人身体状况,她快速评估后制定了清创方案:“黑痂和腐肉会阻碍伤口愈合,还可能引发深层感染,必须先清理干净。”
征得家属同意后,护理开始。清创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软化伤口、夹取黑痂、剪除腐肉、冲洗创面,最后将敷料填塞至伤口腔隙……整个过程中,廖海艳的动作既轻又稳,期间还不时和老人聊两句。后来她说,这是为了分散老人的注意力,“疼是肯定的,多说说话,能好受点。”
处理完伤口,她又手把手向陈女士示范翻身技巧,连床垫怎么垫、多久翻一次身都讲得明明白白,在她看来,“上门护理不只是‘治’,更要‘教’,不然我们走了,家属还是摸不着头绪。”
“以前带母亲去医院,叫车、抬人,折腾大半天,老人遭罪不说,我们也累得够呛。”看着规范治疗后的创面,陈女士感慨道,“现在手机一点,护士很快上门,专业又省心,真是帮了大忙!”
“上门护理不是我们的硬性工作要求,却是延续护理、服务患者的应有之义,所以这也算是护士工作的一部分。”回程的路上,电瓶车迎着热风前行,廖海艳说,从2020年医院在全市率先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起,她就在平台上注册了个人信息,这5年跑了多少路、处理过多少伤口,自己也记不清了。“我们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接单,三班倒轮休时,谁有空谁接。累是真累,有时候忙完医院工作接着接单,回家倒头就睡。”但她话锋一转,“可每次看到患者家属松口气的样子,就觉得值。”
目前,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网约护士”团队共有包括廖海艳在内的近百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参与,服务涵盖压疮治疗、伤口护理,更换尿管、胃管以及孕妇胎心监测、新生儿黄疸监测等多项内容。随着上门护理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了解,订单数量也在逐步上升。
本着“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心态,五年间,廖海艳和同事们已完成上门服务逾千次。“去患者家里开展护理服务,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和‘被理解’。”廖海艳笑着说。在她的笑容里,藏着“网约护士”对职业的热爱,更藏着科技赋能下,医疗服务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温暖转变。(记者 李珊珊)
【采访札记】把温暖送进每个需要的角落
跟着廖海艳穿过正午的热浪,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白衣里,裹着的不只是专业,还有沉甸甸的体谅。
初见廖海艳核对护理箱,生理盐水、镊子、特殊敷料码放得整整齐齐,忽然想起患者家属那句“可算来了”,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和焦头烂额的家人而言,这个不大的箱子,就是移动的“救命站”。清创时腐肉的气味呛人,她却能一边稳准地剪除坏死组织,一边轻声安抚老人——原来最专业的护理,是明知会疼,所以更温柔。
廖海艳说“上门不只是治,更要教”,这让人不禁想起订单背后的千万个家庭:他们或许不懂无菌操作,却懂得对亲人的牵念;而“网约护士”做的,正是用专业搭建桥梁,让这份牵念少些慌乱,多些底气。
利用休息时间接单,逾千次上门服务,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刚好需要”与“恰好都在”。当医疗服务走出医院,顺着手机信号抵达家门口,改变的不只是护理方式,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真正模样——它不在标语里,而在汗湿的后背、温柔的话语、手把手的教学里。
这或许就是科技赋能医疗服务最温暖的样子:让专业走得更近,让关怀来得更快,让每个需要的角落,都能等到带着温度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