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人才“智”援基层 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动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新能源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打破“实验室技术”与“生产线需求”壁垒、让高端人才下沉一线,是破解企业转型痛点的核心。近日,武汉市黄陂区“院士专家企业行”与“博士服务团”精准对接,武汉理工大学李能教授、武汉工程大学汪淼教授走进武汉惠强新能源有限公司,政府、专家与企业共商技术突破,勾勒出“政府搭台、专家赋能、企业受益”的人才协同路径。
人才服务的核心是“精准”。此次活动并非偶然,既是湖北省委人才办“专家人才智汇基层”项目的落地,也是黄陂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团区委三方联动的谋划。从匹配“锂电池隔膜”技术需求、邀请专家“一对一”指导,到区委人才办政策解读、人社与团区委明确支持措施,全程紧扣“企业要什么、人才能做什么、政府该补什么”。这种“靶向对接”避免了人才的浪费,也让惠强新能源公司告别了“摸石头找技术”的难题,实现了“需求端”与“供给端”无缝衔接。
专家赋能的价值在“破真题”。座谈中,李能教授提出用仿真设计优化锂电池隔膜涂覆、拉伸工序,直击企业提升产品一致性、降低损耗的需求;汪淼教授分享复合功能膜研究成果,为企业开拓高安全性隔膜市场指明方向。公司研发总监赵远率团队与专家深度交流,让前沿学术转化为可落地的创新思路,实现人才价值从 “技术突破”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人才工作的长远在“后半篇”。活动落幕是长效合作的起点,黄陂区委组织部明确将持续搭建专家创业平台这一人才服务痛点:不少合作止步于“一次性指导”,根源是缺乏后续支撑。未来,无论是推进企研实质性合作,还是提供政策保障,黄陂区的 “持续服务”思维,将让“智力援企”从“一阵风”变“常态化”,让人才智力沉淀为企业核心资产,助力全区新能源升级与湖北先行区建设。
由此可见,人才驱动不是“独角戏”,而是三方“大合唱”:政府当“店小二”搭桥梁,专家当“智囊团”转动能,企业当“主战场”供舞台。这种模式常态化,既能助力企业技术破局,更能为区域经济注入“人才活水”。唯有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才能让创新涌流、产业行稳致远。(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区人社局 李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