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间 清明如何祭扫
3月30日,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20余名志愿者来到包河区文化陵园开展集体代扫活动,此次祭扫义城街道提供了2.4万枝鲜花。为减少疫情期间市民出行,避免墓园人员聚集,合肥市民政局开展了网上祭祀和代为祭扫服务。记者 李博 摄
清明节将至,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暂缓举办群体性祭扫活动。省民政厅、省文明办也联合发出倡议,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安全、节俭的祭扫新风尚——
暂缓返乡 遥寄哀思
“一年一度清明节,缅怀亲人寄哀思。华夏同心共战疫,切莫聚集平添乱。待到四海清朗时,回乡祭拜亦未迟。 ”段先生的老家在合肥,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3月25日,他在家族微信群里发送了上述信息,告诉家人清明节将不能返乡祭祖,他的亲戚们纷纷表示理解和赞同。
“往年清明前,大家都会商讨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安排时间、祭品、车辆、饭店等事宜。 ”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家族有20多人,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每年清明节都会一起去给爷爷奶奶扫墓,祭扫过程非常隆重。今年受疫情影响,段先生一直犹豫是否回老家,经过和家人的商量,段先生最终决定暂不回乡,等疫情过后再回家扫墓,不给家乡添乱。
合肥市民贾女士的老家在蚌埠市怀远县。几天前,老家的亲戚告诉贾女士,蚌埠市对全市清明节墓地实施封闭管理,暂停市民现场祭扫活动,由殡葬职工代为祭扫。 “今年情况特殊,我们应该理解、响应政府的规定。 ”贾女士在和家人商量后,选择清明不返乡祭扫。贾女士还将在合肥的家中举办追思活动,与丈夫、孩子一起观看先人的电子照片,回忆先人的人生经历,表达哀思之情。
日前,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做好清明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疫情基础上,有序做好清明节祭扫服务管理工作。同时要求各地继续暂停组织集体公祭、骨灰撒放等群体性活动,对办理骨灰暂存、安葬等业务的逝者亲属采取人数限制措施。劝导外出人员在清明节期间不返乡、不跨区域祭扫,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合肥、蚌埠、安庆等地为减少人员聚集,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和反复,对辖区公墓单位实施封闭式管理,暂停现场祭祀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清明节选择不返乡的外出人员不在少数。不返乡的原因主要有担心疫情传播风险、防疫措施严格、返回工作城市时间短暂等。不少受访者认为,在疫情特殊时期,做好自我防护、健康平安过节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只要有真心真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表达对逝去先人的缅怀和思念。 ”合肥市民张军说。
创新服务 保障安全
3月22日9时30分,安庆市首次免费集体代祭活动在安庆陵园(安庆生命纪念公园)准时开始。代祭台四周布满鲜花,简约庄重。安庆市民政局负责人致辞,市文明办负责人宣读《理性追思,文明缅怀》倡议书,司仪念诵祭文,代祭人员放飞手中的追思气球。仪式结束后,安庆市公墓管理处和市殡管所全体工作人员整齐列队进入陵园,为逝者逐一行三献礼、敬献鲜花、擦拭墓碑。
“清明期间,祭祀追思逝去的亲人是传统民俗。由于疫情防控特殊情况,今年的清明祭扫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开展,以减少人员聚集,防止疫情输入,是主管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安庆市公墓管理处负责人司海表示,仅以安庆陵园为例,往年清明期间祭祀扫墓的人流总量超过40万人次、日均人流量约4万人次,最高峰时日均人流量达8万人次,茅青路、皇冠路、腈北路等进入陵园的道路,往往车辆堵塞、人流拥堵。今年清明,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祭祀活动必定导致人员大量聚集,给疫情防控造成压力。
疫情犹在,安全至上。为防止出现清明祭扫扎堆聚集现象,3月13日,安庆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出通告,要求清明期间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公墓、殡仪馆、骨灰存放场所)继续暂停市民现场祭扫活动,暂停举办集体共祭、树葬、江葬等群体性礼葬活动;以公墓、殡仪馆、骨灰存放场所为单位,由工作人员免费代为开展一次集体祭扫服务。
除了由特定工作人员在现场代为祭扫,一些地方还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开展线上祭扫服务。合肥市民政局开通了网络祭祀平台,自3月20日起,通过“合肥民政”微信公众号、合肥市民政局网站、合肥通App等渠道提供网络祭祀,市民可通过电脑或手机注册登录后,按照操作规程,建立网络虚拟墓穴方式祭奠亲人,可通过分享方式,供其亲朋祭祀,免费提供网络祭祀虚拟物品。其他公墓单位已建成的网络祭祀平台,继续提供服务。截至3月25日12时,合肥市云祭祀平台注册用户达到884人,建立虚拟墓园数320个,祭拜记录与留言1480条。
省民政厅也在其门户网站设置清明祭扫专题,宣传殡葬法律法规,弘扬清明文化,强化人文关怀,展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风采,提供各地网络祭扫、代为祭扫的App二维码、网站网址和联系电话,满足群众足不出户祭扫需求。
厚养薄葬 倡导新风
日前,省民政厅、省文明办联合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布《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为巩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安全、节俭的祭扫新风尚。提倡网上献花、留言寄语、居家追思、代理祭扫等方式缅怀故人,暂停组织守灵、告别、祭奠等群体性活动,倡导外出人员不返乡、不跨区域祭扫,减少出行和人员流动。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今年的疫情,让大家更加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体悟亲情的无价。保护好自身的健康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最大负责,也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 ”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李璞表示,祭扫在心不在形,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今年清明祭扫,改变的是形式,但不改对先辈的尊重和敬仰,不改对亲人的追思和怀念,不改在慎终追远中传承优良家风,不改在知史明志中培育爱国情怀。希望大家采取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等方式缅怀逝者,等疫情结束后再开展现场祭扫。
“清明祭祀,其主要意义不在于墓前烧香的形式,而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精神内涵。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表示,在多年以前,就出现了以网络祭祀、代客祭祀为代表的“缺场祭祀”;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更多的外出人员不能够亲身返乡,通过网络祭扫的形式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种“缺场祭祀”成为特殊情况下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一种填补,同样能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
“厚祭不如孝养,孝行重在当下。 ”王云飞认为,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但如果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应当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晚辈要趁老人在世时悉心赡养,多在精神上陪伴,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记者 李浩)
·延伸阅读·
暂缓举办群体性祭扫活动
今年的清明节正值举国上下抗击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3月23日,民政部召开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在强化精准防控的前提下为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祭扫服务,千方百计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祭扫需求。
分类科学精准施策。根据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可暂缓举办集体共祭、骨灰撒海、公益性安葬仪式等群体性活动,暂缓开放不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骨灰存放场所祭扫服务。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把政策措施的必要性、重要性讲清楚,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突出抓好现场祭扫管理。科学确定祭扫场所承载量,加强物资储备和力量调配,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祭扫人员流量管控和监测预警,强化祭扫人员个人防护,严防人员集聚和交叉感染。
大力推行绿色文明安全祭扫。倡导清明祭扫与传承逝者精神文化相结合,创新祭扫方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将着力点放在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忆美德上,从倚重实物实地祭扫转变到传承慎终追远的优秀文化上来。
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殡葬服务。指导殡葬服务机构切实有效保障基本殡葬服务,有序恢复殡葬服务供给,联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殡葬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
做好宣传引导。高度重视并及时采纳群众的合理意见建议,深入宣传文明祭扫新理念新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主流声音、祭扫新风尚成为主导。 (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