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建600个公共文化空间,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这里不仅能静心阅读,还能体验传统文化,孩子喜欢在这里读绘本、做手工,我也能在茶香中读一本好书!”合肥市民陈女士说。
近日,合肥经开区“森林书屋”经过升级改造后焕新开放,不仅有阅读区,还设有古琴室、香道室、茶道室等特色功能区域,为市民提供阅读、品茗、手作体验等多元服务。
这座“森林书屋”正是安徽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将公共文化空间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完善便民文化设施,依托“15分钟阅读圈”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5年,安徽已新建成600个公共文化空间并投入使用。
合肥经开区“森林书屋”公共文化空间
体验更丰富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家园
在中江塔下的芜湖书房·滨江书苑,读者们或倚架阅读,或伏案学习。这座临江而立的书香雅苑,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心灵休憩地。
而像这样的城市书房,芜湖已建成57座,遍布街道、社区与公园,构建起“15分钟阅读圈”,总藏书超100万册。不止于阅读,这些城市书房常年开展非遗体验、科普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已成为集阅读、展演、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
“城市书房起到的是影响人、聚拢人的作用。”芜湖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说,城市书房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文化活动的共享舞台。四年来,芜湖书房累计举办文化活动超过2万场次,让文化流淌在城市的脉搏中。
芜湖书房·滨江书苑
安徽公共文化空间的惠民实践,不仅在线下“开花”,也在线上“结果”。在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每天下午4点村书记准时化身“主播”,用乡音讲解惠民政策。这里的公共文化空间摇身变为“助农直播间”,干部们不仅推介家乡文化、产业和政策,更实时回应养老、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切,吸引大量网友在线互动,为乡村振兴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
安徽各地通过盘活现有资源,依托文化场馆、文明实践所、乡镇文化站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与业态融合,“唤醒”每一个文化角落。在“2024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安徽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24项荣誉。
服务更贴心
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便民驿站
公共文化空间的温度,正延伸至便民服务的方方面面。
六安市裕安区高店悦书坊创办“初心堂”,空间内设有理发室、家电维修、缝纫铺、心理义诊室等志愿服务。“金剪子理发室”里理发工具摆放整齐,“维修小匠铺”备齐了各类五金配件,“为民义诊台”的医疗器械已消毒待检……居民穿梭其间,有的体验免费理发,有的咨询家电维修,有的在义诊台测量血压,不大的空间里涌动着便民服务的暖流。
金剪子理发室
暑假期间,不少公共文化空间也悄然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亳州市蒙城县图书馆推出“教育+托管”公益服务模式,面向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与兴趣拓展相结合的暑期托管服务。该空间以文化为纽带,融合国学经典、实践体验与兴趣培养,打造寓教于乐的公益托管服务,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蒙城县图书馆文化空间行知学堂
融入市民生活节奏,是公共文化空间长效惠民的关键。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朝九晚五”,如何让他们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许多空间推出了延时、错时服务,化解“时间差”难题。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长龙社区推出夜间延时服务,延长空间开放时间,让“白天上班上学、晚上共享书香”成为现实。一位居民感慨地说:“夜间服务太贴心了,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也能在空间看书、健身,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安徽在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不断推动服务功能深度融合。这些空间不仅提供阅读服务,还逐渐拓展至养老托幼、技能培训等多种民生需求。同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空间加大特殊时段服务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温度。
机制更多元
探索社会合力共建公共文化空间
近日,在合肥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精巧的“1平米书架”悄然出现。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20家小店利用店内一平方米空间放置书架,将街边小店打造成“微型图书馆”,让书香弥漫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
这一创新的“1平米书架”公益项目,由新华书店总店、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共同发起。自招募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小店踊跃报名。目前入选的20家小店业态丰富,涵盖青年就业创业示范基地、餐饮、民宿等多种业态。项目计划到2025年底扩展至70家,让阅读嵌入便利店、理发店、咖啡馆等日常场景,打造触手可及的精神驿站。
作为连续五年跻身“最爱阅读城市”前三甲的科创名城,合肥拥有83家图书馆、超200个城市阅读空间,政务区“网红书店”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安徽各地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运营”模式,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进“书香安徽”建设。
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用得好”。为确保已建成空间真正惠民、长效运营,安徽对近两年建成的空间进行实地走访,重点了解空间运营管理、活动内容、延时服务等情况,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服务群众。
如今,安徽一个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市民解锁了文化休闲打卡地,更以多元形态延续着城市文脉。自2024年以来,安徽不断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1200个公共文化空间。2026年,安徽将继续把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纳入省级民生实事,计划再建600个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让馥郁书香持续浸润江淮大地,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记者 吕文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