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财经>财经新闻>详细内容

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六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编辑:毛远菲 来源: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2-12 15:53:00 【字体: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实现工业用电量37.7亿千瓦时,增长15.5%,增幅居全省首位;完成工业投资428.3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8.8亿元,增长16.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降幅居全省首位……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六安市用实绩为2017年工业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8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一步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工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六安有着自己的破题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基础制造、服务型制造,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步伐。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围绕主导产业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遵循。

  2017年,六安对全市涉钢企业开展全面梳理排查,逐一核实是否存在违规落后产能,依法拆除顺发冶金的8台(套)20吨中频炉、金安不锈钢的4台(套)30吨中频炉。行业兼并重组处理“僵尸企业”扎实开展,关闭晨风纸业,淘汰或关停木材加工、水洗羽绒等行业30余家企业。处置“僵尸企业”80家,盘活闲置土地1.5万亩。

  一组数据展示六安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去年,六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8.8亿元,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43元,同比减少0.18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3%,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前行力。六安市通过推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外,装备制造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新能源、电子信息发展势头迅猛,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采矿冶金保持稳定运行态势,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数据显示,2017年,六安市主导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总量65.1%,较上面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4.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增速在20%以上,新能源产业增速达133.6%。

  全球正处在技术突破和产业模式变革的时代。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是六安市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8年,六安市将紧扣六大主导产业,围绕细分领域,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围绕“龙头+配套”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核心零部件,围绕“青山+绿水”发展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变速箱-电机-电池-整车”、电子信息“屏-芯-终端”、木竹产业“板材加工+家居制造+个性化定制”等若干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继续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力争全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60%以上。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创新”这个灵魂。今年,六安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全年培育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全年培育省级新产品、安徽工业精品15个以上。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点线面”立体布局智能制造,深入开展“机器换人”、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改造、智能工厂培育,力争全年实施“机器换人”1000台以上,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个以上。

  创新驱动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六安市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工业支撑,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勇于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上打头阵,六安市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闯出新路。

  通过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六安市统筹推进技术改造“1+5”工程,支持引导企业用先进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动能焕发新活力。去年,六安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0.9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0.9%。重点实施了应流集团高端铸造产业化、迎驾贡酒生态酿酒改造、星瑞齿轮高端商用车变速箱、胜利精密二期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同时,深入开展技术改造示范活动,认定胜利精密“CNC数字化车间改造”等10个项目为六安市第二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六安市推进“智能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构建多层次企业研发平台,全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工业领域,“六安制造”不断涌现达到国际水准的新产品。应流集团航空发动机机匣与核一级主泵叶轮、星瑞齿轮变速箱、江淮电机永磁电机等多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成效提升。新认定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工业设计中心2家、安徽省工业精品6项,省级新产品27项、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项。

  智能制造逐步推开,新认定省智能工厂2家、省数字化车间7家,迎驾贡酒“白酒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全市四轴以上工业机器人应用量已超过500台,成功承办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选拔赛。两化融合积极推进,新认定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3家,应流集团、迎驾集团、金日盛矿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去年,六安市全市112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6.5%,增速居全省第2位;106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同比增长33.1%,增速居全省第1位。

  制造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根基之所在。2018年,六安市将继续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并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制造强市大会,成立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出台《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实施方案》,明确建成制造强市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坚持实施“高端制造+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瞄准这一方向,六安市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优秀企业。加快推进应流航空产业园、迎驾野岭产业园、沃特玛产业基地、胜利精密电子产业园、华夏幸福产业一体、协鑫光伏组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星瑞齿轮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华润雪花啤酒9万听/h罐装线等项目开工建设,霍邱钢铁项目复工复产。

  全方位服务企业 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做好企业的培育与扶持文章。

  六安市坚持“抓大扶小育特色”,运用企业云平台,全面掌握企业运行情况,组织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68家,较上年增加10家;超5亿元企业55家,较上年增加3家;超10亿元企业家21家,较上年增加4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11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

  去年,六安市发布2017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将23个重点工业项目纳入市领导联系帮扶内容。建立全市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库,并按月调度。按照“四督四保”要求,以“三查三单”为抓手,集中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总投资91亿元的应流航空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的华夏幸福产业投资基金AT半导体、总投资10亿元的鸿路钢结构智慧城市停车系统及绿色建筑制造基地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49亿元的沃特玛创新联盟电池产业园、金安区总投资25亿元的氢能源产业园、叶集区总投资22.5亿元的绿色板材工业园、金寨县总投资20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舒城县总投资10亿元的悠易阅智能终端、裕安区总投资10亿元的绿色城南科创小镇、霍邱县总投资5.3亿元的泽生包装、霍山县总投资5亿元的装配式建筑生产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在12月24日集中开工;星瑞齿轮高端商用车变速箱、迎驾野岭产业园、中财管道二期、中至信家居二期、宝业绿色建筑产业园、富美医疗、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基地以及杭埠电子信息集群一批项目、金寨光伏制造集群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首矿大昌300万吨钢铁项目股权成功转让,复产复建步伐加快。

  截至去年年底,六安市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4个、完成投资251.8亿元,同期增长49.5%、47%。

  把暖企行动推向纵深,六安市今年将继续实施市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形成了“领导高位推动、县区主体落实、部门协同配合、企业主动对接、问题定期办结”的暖企格局。组织开展送政策进企入园宣贯活动,对接企业2000余家,实现园区、规模企业全覆盖。出台《六安市鼓励采购地产品暂行办法》,建立六安地产品目录库。组织22家企业参与国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工业项目对接。

  记者了解到,六安市去年新增市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7.5亿元,总规模达14.5亿元。加强银企对接,去年以来组织全市百余家企业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徽商银行、邮储银行等进行面对面对接,达成意向协议贷款近亿元。去年,发放“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47.8亿元,新增“税融通”贷款6.7亿元。

  进一步发挥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六安市去年共对全市478个项目,给予市县财政1.05亿元奖励扶持。积极争取省财政项目资金扶持,116个项目获得制造强省资金7875.2万元,资金规模是去年的2.3倍。

  满园春色关不住。放眼皖西大地,一个个龙头骨干企业、一个个工业园区如同一个个璀璨明珠,助推六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在工业的引领和支撑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六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底气更足、实力更强、质量更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