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育人>科教新闻>详细内容

从“闭门造车”到“开门做文”
——湖南师范大学探索“学术+实践”研究生培养模式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3-26 16:49:48 【字体:

  为了写好《新时代道德模范的视听叙事研究》这篇学术论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丛杨解锁了诸多新技能——跟着基层先进党组织学怎么当义工;写剧本、拍摄、剪辑,出来的成品网络点击量超300万;研究叙事学的同时还成了讲故事高手,在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中一举拿下一等奖。

  “从前那种‘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文科研究生形象早就过时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唐贤清说,“我们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在探索如何改变形象。”

  学术根基不深,实践创新能力弱化,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改革。从何处着手?在听说读写等实践中形成能力——多年师范教育积累下的培养经验,当可借鉴一二。

  于是,当姜礼立考入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时,他发现自己的学术生活和意料中的完全不一样。“一年中少说有半年,我都是在湘桂交界处的村寨里度过。”与陌生的村民交谈,寻找合适的方言发音人,在一次次的走村串户中,姜礼立笑说自己“选人”的本领见长,“自己直奔村小找来的老教师,往往比村委会推荐的人选更能胜任方言发音人一角”。

  只是,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看似与学术研究无关的能力,最终是如何转变为研究成果的?答案是项目。

  从2010年至今,文学院共获得各类基金项目50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多项。“这些项目,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姜礼立读博期间先后参与3个国家级项目,他“选人”的本领便是在参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项目中获得的。独立挑选、归纳、总结出新的“选人”途径,“锻炼了我一种非常重要的科研素养,即独立思考能力”。

  包括姜礼立在内,近几年文学院超过70%的研究生都会参与到这些由导师主持的项目研究中。同时,为贯通本硕博培养,文学院还吸纳了部分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在项目研究中夯实学术根基,在项目实践中形成技能,“学术+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成熟。

  近10年来,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明显。先后有3篇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优博士学位论文,超过100人主持、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研究,主持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27个,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20余项。(作者:本报记者 赖斯捷 通讯员 蔡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