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一期>领悟文学之美

古诗文中的“水”

高二理(2)  谢正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孔子道出这饱含哲理的珠玑,“水”便逐渐占据了中国诗文的半壁江山。
  孔子化无形为有形,抓住了水与时间的共性——运动而永恒,诗人怎可轻易放弃这个世间再无他物能取代的意象。于是,就有了“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有了特立独行反其道而行之的“门前溪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流水是亘古不变的,但人事变迁却是短暂的,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往百姓家的过程,在历史中不过一瞬,这是多么强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敏感的诗人又借助这个意象来感慨朝代更替、人生盛衰无常。“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看,诗人借助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激起了旋风,在诗国的海洋里泛起了多大的波浪。
  再者,一提到水,必然使人联想到浩荡无垠的江河湖泊,因而诗人也偏爱用水来表现开阔的意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浩浩荡荡的流水一涌,冲刷了羁绊,意境自然显得深邃。
  贾宝玉曾说过男人是泥做的,而女子是水做成的,古人亦有云“上善若水”,至善如同水一样澄澈明亮。于是水又成了纯洁、善良的代名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澹澹兮生烟”的水升华成了多么伟大的圣人。
  水的品性至柔至刚、至清至明,又具有灵动性、永恒性,于是它成为诗国里清如许的源头。本是自然界中最寻常无奇的事物却在诗人的笔下变幻莫测,由此一瞥,艺术是多么伟大!      

(指导老师:陈世宏)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7-31 16:03:14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