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一期>高考攻略

浅析近两年安徽省高考历史卷的特点

历史组 李艳

  2010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它是安徽省在新课改后第二次高考自主命题。笔者试图就近两年安徽省地方高考历史卷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特点,以更好地指导备考复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重视基础,体现教材知识体系
  纵观从2009到2010这两年安徽高考历史卷,选择题考点如下:2009年卷1第12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单位的发展变化,第13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第14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概况,第15题考查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内涵,第16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的重要性,第17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第18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及对美国政体的影响,第19题考查进化论的概念和严复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中的贡献,第20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关系,第21题以越南战争为切入点考查美国的对外政策,第22题考查西方的文学艺术成就;2010年卷1第12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第14题考查秦朝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第15题考查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第16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大事件斗争形势的了解,第17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状况的了解,第18题考查法国人权宣言对民主思想传播的重要性,第19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重要性,第20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第21题考查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的关税问题,第22题考查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了解及与欧盟的区别。这些考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中都有明确提及,属于基础知识点。
  从试题分布看,2009年卷1第12、16、17、20、21题涉及必修一教材,第15题涉及必修二教材,第13、14、18、19、22题涉及必修三教材,卷2第35、36题涉及必修二教材,其中第35题有部分源于选修教材;2010年卷1第14、15、16题涉及必修一教材,第12、13、17、21、22题涉及必修二教材,第18题涉及必修三教材,第19、20题涉及选修教材,卷2第35题涉及必修三教材,第36题涉及必修一教材。可见,命题分布采用新教材的专题模块知识体系进行划分,打破了老教材通史体系。
  二、突出能力,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写到:“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安徽高考试题中表现突出。例如图片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在2009和2010这两年高考试题中,共有十题是属于此类题目。再如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概括的能力,在2009和2010这两年高考选择题中,也有十题是属于此类题目。又如主观题往往是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2009年卷2第35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况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较性思维能力。2010年卷2第36题既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又强调了对材料综合、归纳的能力。可见,像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是非常注重能力考查与培养的。
  尽管高考考题来源于新课标体系,但绝不拘泥于新课标体系,它往往以某一问题为切入点,这一问题可能涉及多本历史教材,这为出题的宽度和广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所以,高考试题注重对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这也是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例如,2009年卷2第35题以现代化史观为切入点,选取必修二和选修一两本教材的相关材料,该试题文字平实,指向明确,属于难度适中的一道题,但从考生的解答发现,他们知道的史实并不少,记忆的准确性也不差,缺少的是理解基本线索,或者说是缺少对中外近代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凸显创新,紧密联系新课改
  2006年秋季,新课改在安徽省全面实行,到今年已五个年头。新课改倡导的探究性学习重在参与、重在过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也渗透到高考试卷中。纵观这两年安徽高考自主命题卷,探究性历史试题或是隐性,或是显性,以不同形式呈现在试题中,成为这两年高考试题的一个新亮点。如2009年卷1第16题是在隐性地探究“抗战时期,延安为什么能吸引大批美国人和外国记者的采访?”这一问题,第21题是在隐性地探究美国的对外政策,大有以史喻今之意。再如2010年卷1第13题的题目就显性地说明某班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形成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种意见,试想这是在一节历史探究活动课的现场,同学们的讨论会相当激烈。
新课改也是努力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从试题命制的切入方式来看,这两年安徽高考历史卷切入试题的方式灵活多样,有图片、表格、漫画、考古资料、股票资料、俗语、名人名言等,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
  新课改也有明确的三维目标课程体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从这两年安徽高考历史卷的命题立意看,可以感受命题者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以主观题为例,2009年卷2第35题以现代化史观为切入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选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9年卷2第36题和2010年卷2第36题都表达“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选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思想,2010年卷2第35题以科技为切入点,“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选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以说,新课改已经走进高考。
  四、聚焦热点,关注民生
  所谓“热点”,是指某时期令人关注的事件或问题。它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例如,2009年安徽卷热点主要有五个:第一是卷1第13题,近年来兴起的儒学热,使人们普遍关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发展情况及地位。第二是卷1第16题,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胜利65周年,所以本题强调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是卷1第20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50周年,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诞生的背景。第四是卷1第21题,尽管此题反映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深陷侵越战争的泥潭,实际以史喻今,二战后至今美国的对外政策仍是国际热点问题。第五是卷2第36题,本题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通过古今对照,突出反映中国新时期新面貌。2010年安徽卷热点主要有四个:第一是卷1第12题,表面上以2006年六安双墩汉墓发掘这一旧热点为背景,实际上反映的是前不久曹操墓发掘这一新热点。第二是卷1第15题,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所以,以此热点设计了此题。第三是卷1第22题,欧盟这几年一直是国际热点,2011年又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纪念,所以,此题可以说是两大热点的结合。第四是卷2第35题,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已久,2009年又是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30周年,我想此题是依托这一热点背景设计的。
  “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民众的社会生活,这是近年来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也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这两年安徽高考历史卷涉及民生的内容较多。例如,2009年卷1第15题以一组图片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2题的题目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这就显性地表达关注民生的重要;2010年卷2第35题的材料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很明显直击社会民生生活,彰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五、结合地方特色,反映自主命题
  近两年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大亮点就是融入本省气息,如2009年卷1第12题考的是安徽省在不同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变化,2010年卷1第12题以安徽六安汉墓遗址为切入口,延续了去年与安徽相关的特色。这种以地方史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史主干知识是比较不错的命题方法,也突出了“学以致用”“关注家乡”的命题思想。
  有趣的是这类结合地方特色的试题连续两年分别出现在高考历史卷的第一题中(卷1第12题),很明显这不是巧合,而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既然是自主命题,就要融入本省气息,从而反映自主命题。
  以上是笔者就近两年安徽省高考历史卷的一点感悟。从高考反思教学,我们要避免就题论题,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备战新高考。

(栾宣斌老师编审 马兆庆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7-31 15:05:03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