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五期>教研阵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浅谈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语文组   聂   磊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可分为阅读与写作两大块,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份语文试卷的成功与否。如何提高作文水平现在已经成为高中生最为头疼却又无法避免的问题。
  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把审题立意、规范文体作为重点,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切题”两字,在此基础上强调的是“凤头”与“豹尾”;而对于内容,往往教师和学生一样束手无策。确实,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能够帮助同学们搭建好一篇作文的“骨架”已实属不易,至于“血肉”,只能听天由命。这就导致了同学们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写,无物可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内容空乏,甚至不知所云。如何能有一个丰富的“猪肚”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
  学生没有素材,自然无法充实内容,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课外阅读少。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难像数理化学科拉开分差,学生平时很难注重对语文课文的学习,更不用讲课外经典篇章的阅读。头脑中的几则材料还是初中老师教给的司马迁、屈原等,所以千篇一律,很难跳出窠臼。2、社会风气浮躁。同学们往往艳羡古人的出口成章,殊不知这样的能力来自于平日里的博闻强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大多为通俗文学,学生很难从这些作品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对于提高作文水平不但无用,甚至有可能起到误导的反作用。3、缺少积累的习惯。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素材,缺的是发现素材收集素材的习惯。习惯决定行为,没有对素材的敏感,没有积累的意识,学生很难做到言之有物。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强调的正是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中学生要大量积累素材,并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好素材的积累和使用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这几年教学的经验和看法,权作为同行的交流,同学们的参考。
  一、素材的积累
  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仅靠老师发给的几张材料汇编,死记硬背,浪费时间且效果不好。只要我们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慢慢养成积累的习惯,就能拥有足够多的材料。
  1、从课本中汲取。中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教材,大量的素材其实就隐藏在其中。有的同学说,是啊,我的材料都来源于书本,这不,司马迁忍辱负重,成就绝唱,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海明威“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但是前文中又说落入俗套。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教材并不专指语文课本,如果只是从语文课本中找寻,当然会千篇一律。其实,历史课本中有罗斯福、林肯、哥伦布等,音乐课本中有贝多芬、莫扎特等,美术课本中有达芬奇、拉斐尔、梵高等。这些中外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上不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吗?如果我们是有心人,能够把这些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段、具有代表意义的名人事迹运用到作文中,何愁没有素材呢?
  2、从生活中体味。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写文章,就是写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和体会周围的世界。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看看我们周围,《读者》《青年文摘》等是同学们爱看的读物,中央十套《百家讲坛》节目也颇得同学们的喜爱。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介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感悟和积累,作文材料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从实践中把握。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别人优秀作文中的美句佳言、自己的灵感迸发,都应及时记录下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化他用为己用。很多考场中的高分作文并不是即兴发挥,而是之前有过类似主题的作文训练并且有过成功的范文,这样在考试之中才能镇定自若,加以发挥。所以只是死记硬背是达不到积累的效用的,还要落实在写作上,在实践中加强对素材的认知,自然也就达到了积累的效果。
  二、素材的使用
  有了丰富的素材,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了吗?未必!犹如一个拙劣的厨子,难道给了他新鲜的食材就能做出一桌好菜吗?有了素材,面临的就是怎么用的问题。好不容易记住了很多素材,结果在考试中,却发现一个也用不上,的确令人伤脑筋。同样的,下面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素材使用的看法。
  1、素材的归纳与总结。现阶段高中语文作文的主要考查形式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这种考查形式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很高,如何选择切题最准又能深化主题的材料成了很多同学的一块心病。乱用材料,盲目引用,辞不达意,反而和主题背道而驰,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要对手边的素材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要把主题表达相近的材料整理到一起,例如表达忠君爱国思想的,表达坚忍不拔最终胜利的,表达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等等,做到分门别类。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写作中有的放矢,信手拈来。
  2、素材的变形与升华。同学们平时所积累的素材大多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甚至有的材料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结构非常完整。如果照搬挪用,反而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反感。我们对待素材的态度应是取之有道,拿得起放得下。不符合主题要求的素材,绝不牵强附会,符合要求的,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之切割组合,把一则复杂完整的材料变形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一两句话。两三个生动简短的例子比一个完整冗长的材料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素材的升华就是在灵活运用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材料主题的前提下,赋予旧的材料以新的时代意义,现在很多同学喜欢的“故事新编”就是这样的形式。当然,这需要高超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需要在平时的大量写作训练中去演练。
  3、素材的发散与创新。写作实践中,不少学生在使用已积累的材料时方式较单一,常以为一个材料只可以用于一篇文章,只可以用于表现一个主题。事实上任何一则素材,它的意蕴都不是单一的。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认识角度,不同的价值观都能使一则素材生发出若干主题,只要引述得当,一则素材也有可能有多种主题。例如,袁隆平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历经坎坷,矢志不渝,突破传统经典理论,发明惠泽世界的杂交水稻,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赢得全世界的尊重。这个材料隐含丰富的信息,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提炼或证明以下观点: a、由“历经坎坷,矢志不渝”可以证明“百折不挠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的观点;b、由“突破传统经典理论”可以证明“敢为天下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观点;c、由“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可以证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观点。其它信息甚至还可以引申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主题。由此可见,在材料掌握不多的情况下,同学们也完全可以整合创新,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材料本身的特点进行纵深挖掘,达到一料多用,以一当十的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是指导实践的方向,素材的的积累和使用还是要靠平时的大量实践。“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两句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说的就是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将大有可为,施展本领。放在本文结尾处也算是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在以后的作文的教与学中,共同进步。

  (王萍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7 11:24:2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