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五期>高考攻略

稳中有变,求活求新

——对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之管见
语文组    陈世宏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于3月中旬同高三年级的广大师生见面了。和2011年相比,虽然整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仍遵循着“迈小步,不停步”的宗旨,在某些枝节上还是有一些变化,以求得形式更灵活,内容有新意。下面,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就感触较多的几点谈谈看法,难免挂一漏万,疏谬之处敬请指正。
  一、对《考试大纲》内容理解的变化
  《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本文简称《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制定的。因此,对《考试大纲》的解读,是《考试说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者的风向标。这里的变化,哪怕是一点点,也不可小觑。
  1、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解读
  2011年的《考试说明》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解读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2012年则变为“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内涵”。两相比较,2012年的解读增加了“内涵”一词。
我们知道,“含义”是一般性的名词,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内涵”则属于逻辑学中的术语,涉及到概念的范畴。笔者揣度,《考试说明》之所以加上“内涵”,可能就是要加强考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科学性。
  为此,在备考时,我们还要和学生讲清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叫事物的本质属性?
  所谓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某一类事物的特有属性,某一事物就凭着这种特有属性跟其他类事物区别开来。比如,“人”的本质属性就是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能思维、能说话等。这些属性为一切人所共有,具有普遍性,但也为人所特有,又具有特殊性。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属性,就把“人”跟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须注意的是,在解读试题中概念的内涵时,一定要看有没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挖掘出来,挖掘得是否准确。
  第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和外延是它的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指的事物,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程则凡《逻辑学基础》)比如,“水果”的内涵就是“含有较多水分可供生食的植物果实”,它的外延包括苹果、梨子、橘子、香蕉、葡萄、杏子等等。
  第三,怎么样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是通过对概念内涵的揭露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种概念 = 种差 + 属概念”。其中,“种概念”就是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就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本质属性,“属概念”就是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概念。
  表述时,一定要各个要素齐全、表述准确才行。
  《考试说明》为了体现增加“内涵”的变化,在“题型示例”中,就把2010年的示例材料换成了2011年全国卷的《说意境》,其中第5题为: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这里就涉及了内涵、外延等概念,如果平时不作介绍,考时就只能糊涂选择。
       2、对“感情真挚”的解读
       对“感情真挚”一词,2011年《考试说明》的解读是:
      要求文章表达的感情自然、真诚,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
       2012年删去了其中“不无病呻吟”五个字。乍看修改前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细细想想,这样一改似乎对考生的要求降低了。
       “不无病呻吟”就是要求考生不是为了抒情而抒情,要有感而发。其实,这不仅是在为难考生,《考试说明》也是在自欺欺人。试想,在紧张的高考中,不是为了奉命成篇,谁还会有闲情逸致在那儿抒发爱国、思亲、恋友之情?恐怕大多都在“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删去了这几个字,也体现了《考试说明》求真务实的精神。考生在作文时,只要做到“感情自然、真诚,不矫揉造作”就足矣!
       二、考查形式的变化
       在2012年的《考试说明》中,变化最大的应该就是考查的形式,即题型。前后共有三处,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1、“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形式
       在“现代文阅读”中,《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采取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其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是今年新增加的。
       对这段文字,可能有多种理解,笔者可举三种:
       第一种理解,“论述类文章阅读”对应“选择题”形式,“文学类文章阅读”对应“非选择题”形式,今年安徽卷“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形式,还是像2011年一样。
  第二种理解,“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章阅读”都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相结合的形式,例如,北京、湖北、福建等省市试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别为1—3题不等,总题数多在4题左右。“文学类文章阅读”一般都是一道单项或双项选择题加上2—3道非选择题。
       第三种理解,“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章阅读”有一个题型不变,另一个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相结合的形式。比如,江苏、湖南、辽宁等省试卷。
       但不管怎样理解,考前对每种题型都练习练习,还是必要的。
  2、古代诗歌的考查形式
  还是先看《考试说明》的表述:
  古代诗歌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考查时,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其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也是今年新增加的。
  在诗歌鉴赏中,纯粹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1993年的全国统一考试试卷中就已经出现,可能因为难度系数较小,后来基本不用,现在大多数省市都是采用单一的非选择题形式。当然也有个别省市采用取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相结合的形式,如2011年的北京卷、上海春招卷。同学们不妨做做这两道高考题。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考查形式
  在解读“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一节时,《考试说明》也赫然写着: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考查,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高考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早已有之,但一般都是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形式时有出现但为数不多,2010年、2011年、2012年《考试说明》都举了2009年湖南卷的一道题目: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A】
  当然,考查形式的变化未必就说明难度加大,但提前做到心中有准备,总不至于临阵发慌。
  4、标点符号的考查形式
  2011年《考试说明》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条中      有这样一段话:“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在今年却被删除了,在备考中应给予注意,也许会增加对它的考查。
  从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来看,如果今年我省要考查标点符号,可能主要以下列两种形式出现:
  第一种,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如2010年的山东卷;第二种,把对标点符号的考查放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和修改语病、词语里,如2009年的重庆卷。这些都是老题型,只要教师把有关知识点讲清楚,再加以适当练习即可。
  三、诗歌默写篇目的变化
  2011年《考试说明》和以前相比,增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要求背诵的部分诗歌篇目:《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阁夜》《苏幕遮(燎沉香)》。而当年安徽卷就考查了《夜归鹿门歌》《苏幕遮(燎沉香)》中的诗句默写。
  2012年《考试说明》对去年的篇目作了调整:删去了《夜归鹿门歌》和《阁夜》,增加了《蜀相》《李凭箜篌引》《菩萨蛮(其二)》,由原来的四篇变成了五篇。估计今年的安徽卷也不会少于两道小题的考查,广大考生务必注意。
  同时,《考试说明》还在一些古代诗文的篇目序号前面加上* 符号,表示为2012年语文学科常见的名句默写范围。细心比较还可以发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爱莲说》《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在今年《考试说明》中新增加了*符号,而《钱塘湖春行》《江城子》《锦瑟》《念奴娇》则删去了*符号。大家须知,近几年安徽卷默写都锁定在带*符号的篇目中。
  四、题型示例的变化
  和2011年相比较,2012年《考试说明》在题型示例上还是有很大的变化。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就增加了八个示例,减少了六个示例,保留了十四个示例。
  变化的根据何在?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
  其一,尽量充实一些新的高考试题,以体现时代性。这一点可略去不多谈。
  其二,与“考试内容和要求”中的变化相辅相成。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以“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一节增加的五个示例为例:
  2011年全国卷在选项中就有“内涵”“外延”等概念,2011年浙江卷要求指出“另一种完全不同思维的具体内涵”,这和前面所说在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解读时增添“内涵”二字是有联系的。
  2011年上海卷要求写出“空间”一词的含义并指出其不同作用,2011年江苏卷要求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2010年福建卷要求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这些题目都是采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非选择题形式。如此反复出现,是否告诉我们,今年的安徽卷有可能在论述类文章阅读中,以非选择题形式来考查?是否告诉我们会涉及到概念的内涵、外延、下定义等内容?复习时多长一点心眼总不是坏事。

  总之,高考前夕对《考试说明》加以认真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王萍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7 11:13:2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