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五期>教研阵地

民间谚语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地理组    程秀云

 

地理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古时候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同时,地理又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而集结了很多民间智慧的谚语里就蕴含了很多地理知识。这里我们来看看一些民间谚语里面蕴含了什么样的地理知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谚语可能很多人都听过,意思是:早上有霞的时候不要出门,可能会下雨,晚上有霞的时候第二天天气可能会晴,可以出行。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气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日出前后在东方天空看到霞称早霞,日落前后的霞称晚霞。我国大部地区处于温带,高空气流由西向东,属于盛行西风带,降雨云系大多由西向东发展。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造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所以“晚霞行千里”。     

  “东虹日头西虹雨”,虹也与太阳光有关,但不是光的散射,而是光的折射或者更准确来说是光的色散。和刚才一样,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如果早晨看到西方天空出现彩虹,这表明西方大片雨区,随着盛行西风,雨区将东移,当地天气即将变坏。如果傍晚看到东方出现彩虹,西方放晴,说明雨区已经移至东方,当地天气即将转晴。所以,东虹是晴天的预兆,而西虹则是阴雨天气的预兆。而这则谚语和刚才的那则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还有一些谚语与刚才的听起来很类似,意思和原理却不同,如“朝雾晴,晚雾阴”,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形成雾只需三个条件:水气、空气中的微粒(凝结核)、降温。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一般来说,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而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而晴天昼夜温差大,早晨的温度更低,早晨有雾,尤其秋冬早晨,很可能是因为近地面温度过低引起的,所以“朝雾晴”;而若雾发生在晚上,则说明空气中的水汽太多,白天温度高,空气中水汽还没达到饱和,夜晚一旦降温,水汽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就凝结形成雾,所以“晚雾阴”。民间谚语中还有“十雾九晴”也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谚语还有“昼雾阴,夜雾晴”,“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这些都是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也有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句,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主要说的是锋面雨,第一首诗说的是暖锋和冷锋,第二首诗说的是准静止锋。

  当然,老祖宗们也很有智慧,不光通过看天空,还可以通过动物的反应及其他一些事物现象了解天气。“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水缸出汗说的是水缸表面有水汽凝结,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很高;蛤蟆叫就说明气压低,这是形成降雨的很好的气象条件。类似的有很多,如“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还有与此相反的,“蜘蛛结网天放晴”,蜘蛛吐出来的丝会因为潮湿而失去黏性,所以蜘蛛在要下雨时或雨天不会织网,而天气好时才开始织网。

  前面说了这么多的民间谚语,但还有很多,后面的谚语大家有没有兴趣解释一下呢?

  “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谭永胜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4-11-27 09:52:2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