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五期>教研阵地

发挥团队力量,提升我校教学教研水平

——有感于苏蕾老师桐城交流课的备课过程

吴镔然

 

四月十八日,我校苏蕾老师前往桐城中学参加“安徽省教科研联盟“举办的2014年度“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在数学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苏蕾老师精心准备,在“同课异构”的示范教学中表现突出,取得了合肥一中等兄弟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苏蕾老师的交流课从备课到展示的过程:一开始由苏老师按给定的课题写了一份教案,交由本组老师一起详细讨论,从整体构思到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从新课的导入到旧知的复习,从例题的选择到练习的设置,从重点内容的强化到难点内容的突破,从多媒体的使用到黑板板书的设计,大家都给出了个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由苏老师综合大家的想法对教案进行修改,并根据新的教案制作课件。再进行试讲,然后组里的老师们听课,然后再一起分析改进,如此苏老师上了三遍,也改进了三遍,一直到了桐城中学开课前最后10分钟,苏老师都还在琢磨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苏老师还是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收获和提高。可以说,苏老师的交流课的成功不仅是她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六安二中数学组集体力量的展示。

  记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都见过蚂蚁搬骨头,曾经着实为这小小的生灵的团队精神所感动。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每个老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方法、技巧,教学要想向纵深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合作探究,形成研究氛围,发挥团队效应,那么如何培养团队意识发挥团队效应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充分利用备课组常规集体备课,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我校的集体备课中很多时候是由备课组长或某位老师就某一专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其他老师自愿发言,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如怎么讲,用什么方法讲,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则很少提及。要么在某位公开课后对其进行点评,大家也是自愿发言,但是主要讲的是优点,对于缺点或不足则很少提及或轻轻带过,总之感觉有些流于形式。大家感觉收获不多,所以很多教师对于这些集体备课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时有教师缺席。另外,我觉得目前学校这种以平均分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对于同学科老师团队的整体评价还不足,这可能也是造成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不高的一个原因。

  常规集体备课可以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制定集体备课的内容,并通知到本组的全体老师,让主备人和其他组员认真思考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难点、以及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有例题的选择、教材的处理、练习的安排等。等大家准备一周后组织备课组会议,首先让主备人发言,表达自己对这个课题的想法及安排等,然后让每位参会老师都要发言,力争做到积极讨论,可以争论、碰撞、启发,总之一定要让集体的智慧闪光。最后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作总结。会议结束后将记录材料交给主备人综合形成学案,并尽快印发给每位组员,然后各位组员根据此学案和本班学生的特点以及本人的教学习惯等因素,将学案改造成自己个性化的教案。

  等各组员都完成了本节的教学后再集中,请大家谈谈上这节课的感受与对学生学习效果调查的结果,同时对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力争做到人人有反思,人人有提高。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2、利用区位特点,同办公室或邻近办公室同组教师组成教研小团队,形成团队习惯

  当前我校几乎每个楼层都有一至两个办公室,同组的教师一般有3-5人,而且多数都带的是平行班,可以鼓励他们组成教研小组,在平时教学中一旦有好的方法或试卷可以共享,遇到问题也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思考,一起研究解决。对于教学进度也好有个相互参照,防止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学校可以对于教研小组整体优秀的楼层予以表扬和鼓励。

  3、用团队教学比赛来培养团队荣誉感

  目前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教坛新星”和“教坛新秀”的评选,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平台。如果能把这些单个老师的比赛,变成以青年教师为中心的团体赛,我想也许效果会更好。可以让比赛老师自己聘请或学校安排2-4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他的智囊团成员,全程参与新教师的备课与比赛过程。这样,表面上一位新教师参赛,实际上是团队的比赛,而且不仅年轻教师有收获,相信智囊团的成员也会有收获。

  另外一旦学校有外出交流比赛的任务时也可以组织全教研组的力量予以支持和帮助,这样既可以锻炼每一位老师,也可为校争光。

  总之,只有将组里的全体教师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展现团队的力量,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提升学校整体教研教学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充分发挥二中教师的团队精神,必将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出每一个人的力量。

(祝志好老师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4-11-27 09:44:2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