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一期>走近经典

解读《绿萝》

高二理(13) 张旭

假若困难的瓦砾屏蔽了所有的光芒,只要内心保存残烛般的光亮,生活依然会被希望点亮。

——前言

  在小说《绿萝》中,主人公卢晴与小语是一对母子,但是他们不是一对普通的母子。卢晴是一个诗人,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现实生活给予她的,却是一种万箭穿心般的冷漠、纠结和无助,甚至是绝望。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有时做着饭也跑神,锅都煮糊了;或者炒菜忘记放盐,泡方便面也忘记掺水”,“她处于严重的病相之中了,还病得不轻”,甚至多次写到“眼睛里泛起一层死灰的颜色”。而她的儿子小语,四岁那年因为一次严重高烧,变成了哑巴,只能艰难的发出两个音,一个是“妈”,一个是“爸”,但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脑子比谁都清晰”,他甚至察觉出妈妈“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文章开头先交代了卢晴赋闲在家中半年多了,一直在等单位的通知,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让她下岗,这时,她压抑了半年多的情绪终是爆发出来,“叫声中充满了愤怒”,“眼睛似乎在冒血”等描写充分体现了卢晴的不甘与愤怒,在她喊出“写诗——没——罪”时,电话挂断,“她突然像得了心梗,捂住胸口,哑口无言,睁大双眼”,生活的重担在这一刻仿佛化为了实体,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肩上,使她“滑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之后,她带小语去单位收拾东西,小语把大绿萝带了回去,在文中,大绿萝和小绿萝分别象征着卢晴和小语,在这件事中还插叙了一件事:当初卢晴和小语去买绿萝时,卢晴对在敦煌看见绿萝感到十分惊讶。她说:“敦煌怎么可能有绿萝?它能活吗?这太不合适了,绿萝是长在福建的!”老板当时很得意地告诉她:“它确实不适合这里,不过它坚韧着呢,生命之花……”

  此时的生命之花,有些叶子已经枯萎了,这也象征着卢晴的状态已经不太好了,从她带小语回家的片段也可以看出,她“走得很慢很慢,好像一喘气,腿就再挪动不了似的”。之后,她带小语去北京《诗心》编辑部应聘,却被男老师告知正在减员,同时,他还低声说了一句“现在还有谁把诗歌当饭吃呢……唉……”求职无望后,她按照原计划带小语去聋哑学校,却因超过开学时间而被拒绝。在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卢晴像是终于认命一样,认命写诗没有出路,她烧了自己一大摞的诗歌手稿,看着它们在烈焰的舔舐下粉身碎骨。最后她像是已经绝望了般,打算在给小雨洗澡时将他压在水中淹死,小语这时也明白妈妈发病了,他不再挣扎,渐渐闭上了眼睛。之后,卢晴准备上吊自杀。这时,她突然感觉有东西塞到了自己手中,是小绿萝——它被小语塞进了卢晴手中,同时小语喉咙里坚定地发出一串清脆的声音:“我、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狂涛巨浪的模样。”(这是卢晴的诗)

  事情出现转折,卢晴眼睛里的黑暗瞬间扩散开去,疯了一般大声喊道:“是的,虽然我从未看过海洋,但我已经知道狂涛巨浪的模样!”故事在这里结束,结尾的反转宛如一根紧绷欲断的皮筋,终于在冲破弹性极限之前及时松弛了下来,故事再度温暖。

  《绿萝》正如里尔克的一句诗所言:他将被迫着去说出生活的重量。实际上,再沉重的小说也比不上生活本身的沉重。但是纷繁的或过于重负的现实不是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生命也不仅是借力就能支撑。只要内心保存残烛般的光亮,生活依然会被希望点亮。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29 11:42:23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