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 陈玮玮
《登泰山记》一文出自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一共选取了五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清代姚鼐创作的泰山题材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文章简洁生动,写景部分尤其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级的学生,班级里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有拔高的部分,也要有基础的讲解。高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不过,高一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质疑的意识,只是主动性不够,在阅读文言文时细心的程度不足,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因此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字词的解释很重要。
其次,普通班的学生上课时喜欢静思,主动提出疑问的情况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置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展开联想和想象、互动讨论等环节。
这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在关键处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知人论世,熟悉文本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和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又被赞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姚鼐在方苞、刘大 两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倡了文章要讲究“义理”“考证”和“辞章”,三者之间要统一并相互为用。他认为三者的统一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作家能兼三者之长才是好的作家。姚鼐在《述庵文钞序》中也写道:“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这种主张也成为了桐城派的文学纲领。
所谓“义理”是要求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要有内容有思想性;“考据”即文章材料要真实准确、避免空洞,立论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辞章”指文章还需要在结构、文字、音韵上具有文学美,要有艺术性,做到结构巧、语言精。
姚鼐本身也是“义理”“考证”“辞章”的践行者,《登泰山记》这篇文章融三者于一体,虽然全篇只有数百字,但是内容却很充实。
本文先从地理环境下笔,写泰山南北面的汶水和济水。接着写自己冒着风雪到达泰安并与朱子颖登泰山的经过以及所见,这也是全文的一个点睛之笔。紧接着是全文的中心,主要写了在日观亭看日出。最后写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名胜古迹。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先点出泰山位于汶水和济水之间,又写了古长城将泰山分成南北两个部分,最后又点明了最高峰的具******置,这些即体现了“义理”这一要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这样一句话,这里即引用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中的句子“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这里便很好地体现了“考证”这一点。本文的语言简明畅达,但优美的文句不在少数,其中“观日出”这一部分的描写便尤为精彩,例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些都是“辞章”这一点的完美体现。文章中还有很多处能够体现这三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其思想、经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统一是姚鼐乃至桐城派散文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应讲解。
三、抓住游记特点,品析情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且语言浅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也是先让学生自学,其次才是教师进行点拨。
这是一篇文言文,自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翻译文句,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注释尝试翻译文句,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在讨论的环节中,和周围同学一起探讨,并将理解不透的字词句记录下来,由教师统一讲解。
学生读通、读懂之后,就是品析本文的景和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自学之后,学生要能基本说出作者雪后登泰山的经过、雪后初晴时泰山的奇特美景以及日出时气势磅礴的景象,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翻译文句这一任务同学们都能自主完成,但是如何自己来把握文章的脉络、赏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不是很明白,我认为可以根据本文文体的特点来指导学生自读。本文是一篇游记,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了游记这一文体的文章,也了解了游记的要素,因此从游记的角度来解读文章,能更好地来赏析此文。
游记是对旅游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文体,它的三要素是:游踪、景象、观感。其实也就是所至、所见、所感。要写好游记便需要写好这三要素,因此,在引导学生自学时,我选择的是根据三要素来阅读文章。
在这里我设置了几个问题,首先是让学生“明游踪”,即找出游览的路线或景点。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情形,赏析景象。例如“山巅晚日”“日出”部分,让学生根据文字想象泰山壮美之景。再次是赏析观感部分,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游览状况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冒着风雪来到泰山并在大雪中艰难登雪山的场景,试着去评价当时的情形,并感悟作者的那种快乐,品析他的精神所在。
四、课外延伸,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阅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主要写了自己和友人一起登泰山的经过,描写了雪后初晴时泰山的奇特美景和日出时气势磅礴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比较阅读时,我们可以选取同一类型的写景散文让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手法、技巧等进行比较。
比如说,我们可以选取姚鼐的《游媚笔泉记》,这篇文章是姚鼐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成进士返里之后所作的文章,比本文早了14年。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作者。
也可以选取清代孔贞 的《泰山纪胜》一文比较。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泰山日出,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描写日出上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以时间顺序来描写日出的过程,都注意到了日出时颜色的变化,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两篇文章的不同点也有很多,比如说《登泰山记》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而《泰山纪胜》则侧重从正面来直接描摹。再者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而孔文则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
还可以选取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一文进行比较。这是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前,徐志摩应郑振铎之请,为《小说月报》的“泰戈尔专号”所写的特约之作。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大师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崇敬之情。徐志摩用他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迎日图。这里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和现代两种风格不同的文章,看看他们分别是如何来写泰山日出的。
总之,在姚鼐《登泰山记》一文的教学中,要抓住自读课文、文言文、桐城派游记特点等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拓展、探究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地爱读,会读,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题项目:六安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LA201703)】
(陈世宏老师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