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六期>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也要有用户思维

语文组  徐敏

用户思维作为互联网九大思维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在互联网+的时代,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伴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革新,也开始催逼着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与“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可谓是不谋而合。用户的需要是企业努力的方向,而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学努力的方向。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不妨借用一下“用户思维”理念。

  一、借用大数据,学情分析在先

  互联网借助大数据分析,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精准定位并进行信息推送和产品的推荐。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同样也需要这样的思维。教学内容在设计之前,不能凭一厢情愿,用“我以为”“我觉得”的思维去主导教学设计,维系教学过程。如果教学能够直击学生的痛点、痒点和兴趣点,那么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学情分析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强调,但大多时候只是被当做一种理论去安排,或者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来主观预测学情,想当然地以为学情可能会是什么。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真细致地分析学情,准确掌握学情并将分析的最终结果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学情作为教学设计前的准备或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常常被教学者的教学内容冲淡或忽略。可以说,在很多教师的思想里是没有“用户思维”的。

  互联网为我们在传统观察、调查、问卷等学情分析手段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当然这可能是一项比较耗时的精细工作。在新一届学生到来时,可以在授课前尝试用艾克森问卷调查的E量表来对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外向型的班级和内向型人格偏向的班级,其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都应该有所不同。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外向型人格偏向的学生可能学习起来更容易,内向型人格偏向的班级则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调动。新课教授前,我们也可以尝试设计简单的学情测试来收集有关学情的数据信息,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以《蜀相》为例。这首老杜的七律,我们可讲的内容很多,在具体设计时,到底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能够理解什么,还有什么需要帮助;我们到底需要给学生提供哪些支架,或设计怎样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预设。这些可能都需要我们在正式设计前多花点心思。下面是一个学情前测的简单参考:

《蜀相》学情前测

1、我知道蜀相是谁?(  )A是,B否,C不太清楚

2、我对蜀相的事迹(  )A熟悉,B了解,C不太了解

3、我知道七律这种诗歌体裁(  )A非常熟悉,B不太清楚

4、我对杜甫的生平(  )A熟悉,B了解,C知道一点,D不清楚

5、我知道杜甫是一位                  诗人。

6、我会背杜甫(  )首诗。A 1—3, B 3—6, C  6首以上

  可能很多教师觉得这些完全可以在正式上课时进行,完全不必要麻烦去搞什么前测,但是如果上课前再临时调查,后面的教学设计也许就很难有针对性。当然在当下正在流行的智慧教室里,前测可以变得更简单,我们只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通过平板的推送,就可以很快得到数据反馈,迅速掌握情况,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深浅做好准备。

  二、学会“兜售”参与感,体验至上

  用户思维的法则之一就是体验至上,迁移到教学中也一样适用。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绝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和自说自话。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用户”——学生的体验,在具体实施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体验和参与,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映,对其理解的程度给予积极地回应,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给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毕竟教学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怎样才能“兜售”参与感呢?

  1、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要想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精细而简约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莫过于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当然我们要尽量“找到一些可以解答的、有启发性的起到媒介作用的问题”,然后将课程抛锚于发人深省的问题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比如小说《祝福》教学,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串: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杀死了祥林嫂?鲁迅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到一个底层妇女祥林嫂身上,作者想要借她的悲剧来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彼此关联,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主题。再比如《长恨歌》教学,我们可以设计用陈鸿的唐代传奇短篇小说《长恨歌传》来比较阅读,提出“诗歌和散文的不同点在哪”这一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浓厚的抒******彩和铺陈渲染手法的巧妙。

  基于问题的设计能够让教学的环节更清晰,目的性更明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真问题”和“假问题”,不是为了问而问,要以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设计的标准。

  2、基于文体的参与体验

  不同体裁的文本在阅读和教学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小说注重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戏剧注重戏剧冲突,诗歌散文重在描写和抒情,这些不同的文体特征就注定了要设置不同的参与体验方式。比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最常用的参与体验便是分角色表演,这可以说是戏剧教学的固定节目。在《春江花月夜》这样情境幽美的诗歌学习中,配乐朗诵则可能是一个很合适的参与体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导引、读书心得分享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深度体验。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举办读后感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很好地带领学生去深入阅读。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其中,教学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3、基于思维的创作培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翼。提高语文素养,就要从阅读和写作抓起。这里我们重点来谈谈创作。创作一直是很多学生的痛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来,这需要我们的灵活处置。譬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怀古诗呢?除了教学上的精心设计外,我们也可以在创作上动点脑筋。以《蜀相》为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创作环节:以杜甫为对象写一首怀古诗。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个题目,需要了解杜甫,需要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特点,需要构思内容、组织语言。这个过程中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下面是学生的一些作品:

  学生例作1

但望卧龙祠,感叹业未成。

欲佐尧舜帝,只今困成都。

  学生例作2

凤鸟无觅梧桐树,孤帆难入大荒流。

霜鬓未曾忘鸿鹄,残年何处梦九州?

  学生例作3

初至锦官武侯祠,又忆忠义子美诗。

碧草春色何处寻?黄鹂好音无人识?

致君尧舜少年志,孤舟游离冬水逝。

江边草庐风吹高,天下广厦安得知?

  这些作品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深入理解怀古诗的特点,对思维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三、注重反馈,不断更新

  互联网用户思维还体现在注重评价和反馈上,通过用户反应和评价来重新改进或定义新的更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在教学上,这种反馈也是教学不断改进提升的法宝。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也是学生,一切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也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有时候,尽管我们已经做好了学情前测和预判,也不一定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完美无虞,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堂和课后的反馈情况来改进我们的教学。而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也有差异。对于不能理解的学生,教师可能还需要进行二次的教学干预,通过适当的策略来帮助理解。仍以《蜀相》为例,假如在教学完成后,通过一定的检测发现还有同学对本诗借古抒怀的手法不能充分理解,那么就可能需要二次或三次的教学干预。我们可以设计相同类型的诗歌来辅助理解。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改进、更新、完善,我们的教学才可能臻于理想的境界。

  语文教学的用户思维涉及到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这三个阶段,立足点是学生,着力点是学生的需求和体验,最终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反馈。我们要想让学生为课堂点赞,让每节课拥有更多的点击量,让语文课堂有更多的粉丝和流量,就要时刻以“用户思维”来提醒自己,鞭策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打造让学生尖叫的满意课堂。  

  【课题项目:六安市教育技术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大数据学情诊断的高中语文教学干预研究》(立项编号:LA201806)阶段性成果】

(陈世宏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0:56:4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