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六期>高考攻略

历史高考试题中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2019年全国Ⅰ卷文综第42题为例

历史组  刘胜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诸要素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其中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本人有幸参加了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卷的阅卷工作,深刻感受到高考试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和考查,现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第42题为例,分析高考试题如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原题如下: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首先,题目开门见山的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的……持论有据……”,而在2011年高考全国卷1第42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和2012年全国卷1第42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都没有作此要求,相比较而言,这对学生的独立看法要求更高。这一要求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一是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即所提取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所持有的论点必须有准确而且充分的史实依据进行证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谈。

  其次,需要学生整体上把握材料。通篇材料体现浓浓的家国情怀。试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反映国家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和展现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两个写作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在遭受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内部普遍生出一种否定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情绪。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也受到了影响。《国史大纲》就是对这种反对传统中国情绪做出的回应。

  第二个背景是《国史大纲》成书于1940年,这一时期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形势恶劣,全国上下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来回答中国为什么不应当投降、不应当被侵略者打败的问题。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钱穆先生在这一时期写出《国史大纲》,并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它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研究态度,更是一种深刻的责任与情怀。因此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就要紧紧围绕处于国家危亡时刻史书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再次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考查的是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是什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为什么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材料观点的层层推进,首先是“略有所知”,然后是“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再然后是否定“虚无主义”,最后是“国家之希望”。从辩证思考的角度,若将评的对象放在“略有所知”,则有程度上的完全不知、知之甚少、知之较清等;若将评的对象放在“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则有尊重历史,批判历史,在尊重的基础上用科学史观进行批判吸收等;若将评的对象放在否定“虚无主义”,则有历史的实用主义、历史的存在主义等;若将评的对象放在“国家之希望”,则需要将前三层的“略有所知”“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定“虚无主义”进行整合,得出国家的希望所在。观点层层递进,不断发展,可以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话题展开讨论,就一个观点或整体观点皆可,这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空间。

  因此解答这一题目的时候,既可以整体上运用“时代背景+家国情怀”的观点来解答题目,也可以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理论就某一个观点来进行作答。

  最后语言的表达和整段文字的叙述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即观点、评述、分析三者是否是统一的,是否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论据是否贴切;史论是否结合;表达是否清晰准确。这是衡量历史核心素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阅卷中打分的重要依据。

  通过第42题可以看出,高考开放性试题突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备考中,也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与地区,然后再阐明主题。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海里”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政治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重权威”。

  3.熟记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时强化运用其中的某一理论,养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训练中的落实

  1. 根据材料中的细节锁定时空,回顾时代背景,结合材料主旨揣摸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2.练习讲评过程中注意对材料细节解读。一是有必要介绍相关的历史学家、历史著作、历史理论等;二是对与教科书不一致的观点教会学生“尊重教材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学会质疑,并有自己理性的判断。

(栾宜斌老师  编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0:34:39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