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九期>杏苑走笔

拉小板车的往事

退休教师  赵葆德

建国之初搬运装卸就是一种行业。从业人员凭体力吃饭,所用工具也很简单,俗语云:“扁担箩筐绳,竹杠大手巾。” 1950年六安城区的搬运装卸工人,组成了“六安县搬运站”,有工人170余人。后来由于有了大轱辘小板车(以后改为如今常见的小轱辘),运载效率比肩扛人抬箩筐装提高了数倍,工人收入也大大提高了。群众都说:“要穿绫罗缎,就跟搬运站。”因此,市民中不少无业人员选择拉小板车作为职业。为方便联系活计,那些拉散车的人员联合组成了小集体架车组,对外称××架车组,便于接纳业务。工作主要由调度人员与外界联系。每天早晨临时安排活计。那些搬运工人便早早起来,前往架车组等候派活。派活场所悬挂写有工人名字的竹牌,临到自己就知道今天干什么活。我父亲参加的架车组就在鼓楼街人武部的隔壁,工人习惯地称那里叫“大公堂”。

从事搬运装卸行业所用工具很简单。最基本的劳动工具就是一辆小板车。与之配套的有车箱、绳索。车下还要有网袋(或小工具箱),供装打气筒、胶水、剪刀、旧内胎皮。尤其要备有一个瓦罐式的车头壶,供装茶水之用。至于草帽、大手巾,这些小物件也绝不可少。

车上工具各有其用。小板车本身是装载工具;车箱用于装沙石、砖渣、煤灰;绳索用于捆绑货物;城区内道路高洼不平,走起来往往东歪西晃,轮胎放炮是常事。无论自己补,还是别人补,气筒、胶水之类补胎用具绝不可少;陶制品车头壶,便于装茶水,用来解渴。夏日也常用来装井水,既解渴,又解暑。长途中喝了之后一个坡上去,一身汗出来,不知有多舒坦,根本不用担心会泻肚拉稀。说到大手巾,那是长约六尺的家织布(俗称白老布),夏日拉车披在肩上,既凉爽又可擦汗,省了一件汗褂。如果抬杠在粮站(库)里,还可防尘护衣。

拉小板车活计有长途、短途之分。因为那时交通并不发达,汽车很少,城乡物资交流,靠肩担人挑甚至手推车,小板车相对来说运载量大成本低,因此显得很重要,所以就有长短途之分。所谓短途就是在六安城区范围内搬运装卸,通常是早出晚归。所谓长途就是走出六安城区之外的四乡八镇,往往是二三十里,直至七八十里,甚至更远一些。我曾随父亲拉车到过六安的张店、戚桥、椿树,霍邱的姚李等集镇,最远的到过河南省淮滨县的蒋集,往返七、八天,它比短途挣钱多。

搬运工人喜欢上长途,但实际上大多活计为短途。所拉货物往往由甲地到乙地,先装,再拉,后卸。装时麻烦,卸却容易。短途通常是跑了一趟又一趟,路虽不远,装卸不停,显得烦人,生活如此,也无法避免。长途呢?往往一装一卸就是一两天。搬运工人是“恨载不恨路”,即是喜欢装载多,不怕路途远,长途到了卸货地点,如果运气好,遇上别的货物,回来时不放空,两头挣钱,人虽辛苦,收入增加,乐得如此。

装卸货物也有讲究。拉树、拉毛竹捆绑在车上,板车的两轮成为杠杆支点,拉起来很轻松,跑起来也快些,工人称为“跑车子”。反之,拉砖瓦、拉石头、拉生铁锭等货物在车上,走起来车子沉,弹性小十分费力,一步不用力,车子一步也不走。遇到上坡就更费力一些;如若遇到拉麻秸,体积大,重量轻,拉起来算是幸运了;拉生石灰,体积也大,重量更轻。不过大块的“滚子灰”少,“面子”灰多。装时呛人还不显分量,卸时更加呛人异常,头脸、衣服满是石灰,口罩也显得无能为力,穿草鞋的双脚更是吃不消,连洗澡也要多洗两遍;拉砖渣,所谓砖渣是碎砖、半截砖用小铁锤砸烂,大小如拳头,用来垫墙脚,充做墙基。老百姓砸成的砖渣堆在地上准备卖钱,你撮砖渣上车箱,必须从底部撮起来才上锹。如果从砖渣中上部撮,忙半天也撮不动。它绝不像拉河沙,随便怎么撮都可以;拉砖,装卸最好用砖夹,一次夹五块,一辆板车至少装120块,至多140块,小板车的标准承载力为600斤,每块砖为5斤,超过太多,车内胎易爆(即工人说的“打炮”),那就麻烦了。实际上工人多用手来搬砖。条件稍好些戴上手套,避免砖棱扎手。以上可见拉小板车的装卸虽是粗活,也有一点小窍门。如若不懂、不会,那就既出力又效率低。

上下坡,拉车人喜欢平路,但实际上走起路来,或是上坡或是下坡。拉车人怕上坡,也并不喜欢大下坡。如果遇上陡坡,常常是歇下自己车子,三、四个人互相帮着推上坡顶,俗称“盘坡”,这件事费力,更费时。如果遇到漫上坡,那就各人凭力气,凭耐力,慢慢地拉,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直到上到坡顶。拉车人常说:“拉车子是弯腰撅屁股,四个爪子落地”、“汗珠落地摔八半个”的活。下坡,特别是下陡坡是很危险的事,拉车人两只胳膊紧靠车把,把车子湊起来,尽量增加车后小拖对路面的摩擦力,用以减缓冲击力,降低速度。如果初次拉车缺乏经验,车子甚至一下子翻过来,以致砸伤自己。我父亲就遇到这样的事:下坡时车子越跑越快,人也控制不住,结果两个车把手插在路边的水田里,人总算没伤着,真是一大幸事。可见,出体力拉小板车的活计非常辛苦,甚至还担些风险。

吃饭之事要看长短途。短途通常是自家烧,或是烧吃后去接活,或是家人送饭,晚上再回家烧。中午家人送饭时,饭后家人当起小揹子帮助拉车。所谓小揹子,就是在车把一侧或左或右栓上一根绳子,可以挎在肩上,平路,尤其是上坡时帮助揹车出力,减轻拉车人的劳力。大多是五十开外的老年夫妻,有时也叫子女当小揹子,替父亲出力。我暑假时多次替父亲当小揹子,直至到过前文说的蒋集。倘若上长途,只有在饭店就餐。我随父亲去蒋集时,饭店一餐是一毛钱饭,一毛钱菜,吃的饱饱的。那时米是九分八一斤,饭店供应半斤米饭,只图赚个菜金。乡村开饭店的人真是诚实厚道,不赚“迷心”钱。

1956年合作化后,拉散车也好,挂名小集体的架车组也好,统统进了六安县搬运站,并分成了几个大队。原先大轱辘的小板车,逐渐被载重量大(满载可达两千斤)又不易爆胎的小轱辘板车所代替。各大队都有自己食堂,工人早晨上班前,先去食堂吃饭,人称吃“扒眼饭”。中午食堂还送饭,条件大大改善。

其后,搬运装卸不只是小板车,还有了大平板车、三轮车、汽车,道路也逐渐变好,出现了柏油路、水泥路,其工作效率比往年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10:06:0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