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九期>课题研究

浅谈新教材背景下的课前预习策略

历史组 刘胜

  相比于旧版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新教材不仅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而且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这样厚内涵、大信息、全架构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的快速掌握带来了巨大的时效压力。对此,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本人认为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前预习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达到建构高效历史课堂的目的。新教材大容量的特点使得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听教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做好课前的预习。而新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总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了内容和栏目设计,包括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思考点、学思之窗等,这些栏目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高效率预习。针对统编版新教材,下面提供几种课前预习的方法供参考。

  一、充分发挥引言“引”的功能。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单元开头的引言,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新教材每单元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引言,主要介绍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历史脉胳和学习目标,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教材内容后,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同时也能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注重文献资料的辅助功能。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统编版新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以“学思之窗”“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形式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在高考历史课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设置,都是基于材料情境下提出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了良好基础。因而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能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进而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

  三、通过预习思维导图化繁为简。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将历史知识直观化、系统化地表达出来。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图文并重,借由颜色、图像、关键词、符号等整理和激发人的思维,促进思维的聚合与发散,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的具体做法可以是:(1)将预习主题在白纸中心写出,可以用图表示,通常预习主题就是你预习这一课的课题;(2)第一分支:在没有正式看书之前,你对将要预习的这一课题有哪些想法,比如“是什么”“为什么”、跟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目的是调查你的前概念,唤起对预习课题的知识储备;(3)第二分支:从头到尾阅读教材,对预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新知识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认识,这样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本课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抓住中心,用关键词画出整体框架,可以用一些容易辨识的符号,以突出重点,便于记忆。这一环节也锻炼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4)第三分支:找出新知识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把不理解的疑难问题找出来,再提出问题。明确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需要课上重点解决;(5)第四分支:可以尝试独立完成部分自选习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找出知识点的模糊之处;(6)第五分支:必要的补充、说明、注意事项等。预习思维导图可以化繁为简,使大容量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并培养多元思维。

  四、依托思考题定位学习目标。预习教材中练习题,在此基础上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更能够精准完成训练目标。新教材以“思考点”“探究与拓展”的形式呈现思考题,有的再现本章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这些思考题能为学生的教材学习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学习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对教材学习资源的重要补充,是达成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训练的重要平台。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前预习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为了有效解决新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贯彻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述方法做好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历史学习的新常态。

(栾宜斌老师 编审)

  课题项目:六安市教育科研项目2020年立项课题 “基于新教材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效性研究”(课题编号:LK20035)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10:02:29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