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九期>课题研究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语文组 陈玮玮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登山的行程。

  二、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三、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泰山夕照”“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教学难点: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

  预习任务:通过查阅资料,完成本课导学案。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之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张岱有诗“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险峻,直接把泰山文化的底蕴和盘托出。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写出了泰山的美丽与神奇,体现了与天地自由往来的飘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写道:“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为了不留遗憾,今天我们就来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二、简介作者

  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方苞、刘大櫆一起,合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奠定、发展了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主张,强调“义理、考据、辞章”,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经典诵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的行程路线如何?画出作者行程中有关时间、地点的名词。

  四、明晰游踪

  请学生充当小导游,为姚鼐的旅游画一个行程图。

  明确:

  1.来泰山:

  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天气——风雪

  路线——离京师→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达泰安

  2.登泰山:

  时间——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

  天气——雾雪

  路线——始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至山巅(看夕照)

  3.赏泰山

  时间——十二月二十九,戊申晦,除夕。

  天气——风雪

  路线——观日出→游祠庙→赏石刻

  从登山观日出的时间选择来看,除夕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者理应在家里共享团圆之乐,但作者却在除夕之前的丁未日登山,在除夕之日观日出,除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也是为了欣赏泰山的美景;从游览的行程来看,“自京师”“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乘着风雪,行程数百里,登山时又踏数千级台阶,路途如此遥远,天气如此恶劣,但作者毅然前行,这充分证明泰山的美、泰山的吸引力之大。

  五、品赏美景

  我们登山,一是为了享受攀登的过程,更主要还是要观赏美妙的景观。从上面游踪可以看出,作者看到的有自然的景观,也有人文的景观。

  1.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描写手法来描绘泰山美景的句子。请用笔画出来并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2.集体朗读描绘泰山美景的句子。

  3.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并赏析。赏析时请用优美的语言描摹画面,并说说描写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段:泰山夕照图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①“负”,有的解释为“覆盖”,有的解释为“背负”,哪一个好?为什么?

  “背负”好,“覆盖”的主动者是“雪”,是静态的,“背负”的主动者是“山”,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写出了山的动感,更加地新颖、传神。

  ②“烛”,本是名词,这里名词作动词,照亮。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南面的天空,将积雪的明亮描绘得十分形象、生动。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这就使人感到了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居”,停留的意思,云雾也对这“如画”的“汶水、徂徕”恋恋不舍。整个画面从上而下,由远及近,有动有静,并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山之美。

  第三段:泰山日出图

  (1)请同学们根据日出的过程,将这一段分层。

  三个层次: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2)让学生找出关于时间的词语。

  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提示:“回视”这个词,虽然这不是表达时间的词语,但其后面写的是日出之后看到的景象,故列出。)

  (3)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①“扬”,风之猛;“击”,雪的力度之大;“漫”,弥漫,云之无边无际。

  ②“稍”,逐渐,渐渐,不是“稍微”的意思。作者登高望远,又在风雪弥漫之中,远处景观只能是依稀模糊地看到;把拔地参天的山峰比作樗蒲,反衬出立足点之高,胸次之高。

  ③视觉由近及远,有动有静,层次清楚,极富感染力。

  ④文章为什么先写风、云、雪?

  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可见观日心情之迫切。这是为写日出烘托蓄势。

  (4)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①“一线”一词看出作者观察之非常细致。天边稍有变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天地相接处的一抹色彩。由“一线”而“五彩斑斓”,一个“成”字,极有动感。如果云雾中的山峰是一幅静态图,这就是一幅动态图了。以静衬动,更显出富有感染力的动态美。

  ②“赤”“丹”一般都指红色,但这里“赤”是形容词,红色的,“丹”是名词,丹砂。

  ③“承”,捧着,托着。这样写出了太阳初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也是曲尽其妙。

  ④这是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泰山日出之美。

  (5)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①“偻”,身体弯曲。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

  ②文章观日出之后为什么还要 “回视日观以西峰”?

  这里是侧面描写,通过西南诸峰的矮小来衬托出日观峰的雄峻。

  六、课文小结

  本篇文章对登山过程和泰山夕照、日出写得非常详细和生动,而对泰山文物古迹和自然风貌写得就相对简略。写文物古迹,只提到祠庙、石刻,写自然风貌只简单叙述它的“三多”“三少”“三无”,可谓详略得当。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后,南下找到师弟朱子颍,两人在除夕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和辞官后的坦荡自在。

  六、比较阅读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姚鼐《登泰山记》

  两段文字都用描写的手法写到云、峰、日,其侧重点是否一样?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1.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点是云,整个画面是雁荡云海图。写山、日是为了衬托云海的弥漫。后者侧重点是日,整个画面是泰山日出图。写云、峰是为了衬托日出的雄浑。

  2.描写角度不同。前者就是远望,由上到下,着重于静态;后者由近及远,以静写动,以静衬动。

  3.修辞手法相同。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把云海比作“冰壶瑶界”,后者把山峰比作“摴蒱”,把“日”比作“丹”。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任务一:比较鉴赏

  下面这首诗是姚鼐描写黄山的一首诗,将这首诗和本篇文章进行比较鉴赏。

舟中望板子矶以南山势甚奇因题长句

姚鼐

黄山天半卅六峰,包含云海蟠奇松。

忽乘风雾走江岸,横入江心如卧龙。

风清雾霁水摇碧,远见初日穿玲珑。

烟鬟俯仰久未定,玉圭角立谁为宗。

十年前再入春谷,每下篮舆支短筇。

枫丹照眼秋锦乱,茶香薰鼻春焙浓。

山中犹未识山好,正坐一障藏千重。

轻舠兀坐忽昂首,有似故人天际逢。

凋零绿鬓尘埃后,借问青山好忆侬。

  任务二:写作训练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你平时所观察到的日出或日落的景观,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游山看到的,可以是观海看到的,也可以是登楼看到的;可以是出门旅游所见,也可以是居家散步所见………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登泰山记》这一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散文,这一类的文章学生学习过很多,写作的手法也大致相同。本节课是一节公开课,因此字词的梳理就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而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并且查阅资料自行梳理。在教学中,具体如下:

  1.注重朗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写道:“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等环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传神的语言。

  2.注重引导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中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又由于本篇文章是游记类散文,所以我让学生自行梳理姚鼐的行程,明晰游踪,最后再由老师来总结归纳。

  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语文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合作学习。本篇文章中,作者在描写泰山夕照和日出时十分精彩,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3.不足

  在合作探究的环节,特别是学生回答不准确的时候,引导和鼓励得不够,没有采用太多的鼓励性评价的语言。

(陈世宏老师 编审)

 

  课题项目: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9年度立项课题“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编号:LK19037)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10:01:46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