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期>高考攻略

由一道诗歌鉴赏题探究诗歌赏析题的答题思路

语文组 陈光富

  虽然安徽省《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定位于学生能够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从近几年考生在高考诗歌鉴赏板块得分和我校历次月考情况来看,诗歌鉴赏部分得分偏低,情况不容乐观。
  到底原因何在?我想很多人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以后,古诗词阅读鉴赏其实占据了我们很多时间,各类体裁、各种题材的古典诗词的练习做了不少,学生对课本的古诗文也常常倒背如流,但大量耗时耗力古诗文讲解、背诵、练习的结果往往让我们十分尴尬:考试中该项得分寥寥。诗词曲到底还是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对诗歌鉴赏的束手无策,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除存在技术操作层面(审题不明、答非所问、条理不清、要点不全、书写潦草等)的问题以外,更多的还是诗文理解层面(忽视标题、关键词、诗词结构及语言特点,缺乏对课内名家名篇的基本了解,课内外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够,联想、想象能力欠缺等)的问题。
  做诗歌鉴赏题,我认为理解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对内容的理解,诗文题的作答无从谈起,得分偏低实所难免。
  下面我就前不久的“合肥三模”语文诗歌鉴赏题谈谈古诗文理解及答题思路的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
  (2)作者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
   要回答好(1)(2)两道题,先要浏览问题,明白题目指归,然后充分利用标题(“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信息,内容关键词(“别浦鱼肥堪脍”),再利用词后注释(该词作于《水龙吟》之后)及我们储备的有关词家身世经历(初高中均有关于辛词的选读)等储备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只有宏观地理解把握了全词,答好题才有可能。
  题目(1)要求我们找出上片描写的景物,其实在提示我们词中有景物描写,此时我们结合标题“江行采石岸”进行大胆的联想,这是作者船行江上,途径采石矶的所见,我们不妨按顺序把上阕的景物写下来:悬崖、山林、落日、白鸥。有了这些,第(1)题第一小问的答案当然不在话下: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满江、白鸥信步。
  第(1)题第二小问,首先考查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作情语,借景言情),这就像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由“看”领起的七句话:万山红遍……全是景物描写,由写景到言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实稍具阅读经验的同学可能还会发现该问题还牵涉到古诗文结构问题,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抒情方式往往是先状景再抒情(绝句、律诗尤为明显),借景抒情。那第二小问实际就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景情关系),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好铺垫(诗文结构及抒情方式)。
  题目(2)明显在考查诗歌的主旨及思想情感。结合第一题,上片景物描写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片抒发人生感慨服务。从字面表层意思看,辛词下片表现出强烈的归隐之意,这从“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闲管兴亡则甚”及标题“渔父”二字均能得到印证。难道是作者放弃的原先的志向,走向了归隐之路的宣言?
  若这样理解,就中了出题者的圈套。
  “渔父”这个意象,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富有传承性的人物,是隐逸的象征,寓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在初高中课文中时有体现,像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的“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渔父”,柳宗元在《江雪》中塑造的“独钓寒江雪”的“渔父”,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渔父”形象。他们大都表现出隐逸江湖、遗世独立、不问世事的适意与自在。
  那该文中的“渔父”为何有别于他文?
  首先,标题“戏作渔父词”中的“渔父”前冠以“戏作”,一看就是稼轩“戏谑词”,此类词作一般宣泄英雄失意悲愤,表现山林隐逸之趣。其实该类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与作者真实的想法往往相反,实乃反语。
  其次,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知,稼轩本意要做金戈铁马的英雄,南归之后他却一直沉沦下僚,虽满腹军事韬略和才能,迄无所用,怎不令以恢复为己任的词人满怀悲愤,“落日桥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痛楚,正源于“无人会,登临意”的漠然。
  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    才气”,愤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始终对挥师北上,恢复中原满怀期许,对张翰、许汜之辈的“莼鲈之思”“求田问舍”甚为不屑。
  此时再结合上片有关内容,解读最后两句“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当然不在话下了。
  上片的优美景色,“选甚风波一任”的理想,“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的闲适惬意,“往事已沉沉”,还管什么国家兴亡的闲事呢?其实都是作者激愤之辞,稼轩实在是借“渔父”之口,字面上的劝解宽慰,实质是表达内心的不平、对朝政的不满和对主和派的激愤。这种激愤是典型的稼轩性格。
  稼轩这首词表面写出了隐居生活之乐,不问国家兴亡之意,实际上恰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和无奈之意。这才是这首词真正的感情和主旨所在。
  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诗歌鉴赏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平时在上课中紧跟老师的步伐,注重积累,把握规律,不断总结,注意课内外的联系,逐步培养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能力,做到知人论事,立足这些“已知”,善于运用想象,合理推想,串联诗意,就一定能够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
通过这道模拟题的分析,希望能给尚在诗歌鉴赏大门外徘徊的同学一定的启迪。
(王萍老师编校)
(本栏目校对:蔡志芳老师)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3-07-25 10:55:27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