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四期>杏苑走笔

沙漠瀚海中的佛国遗址

——南疆行之二
语文组 周以和

 

  出和田市区,向东过玉龙喀什大桥折向北上,沿沙漠公路西线前行八十公里,再转向南行十多公里,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步行一公里,即是神秘的热瓦克小佛寺遗址。
  沿途起伏的沙丘给人邈远、单调的感觉,而不同的地貌特点也迥异其趣。或细沙如面,绵柔敦厚;或石砾凸出,锋芒逼人。或弥天一色,了无生趣;或植被依稀,让人肃然起敬。远处稀疏的胡杨或茂或枯,孤傲地面对着严酷的现实;近处一簇簇沙漠红柳乐观地呈现着生命的亮色;脚下那丛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也同样挺立着柔弱的腰杆。
  从沙漠主干道拐入遗址方向我发现植被增浓,风景有异,且多是沙漠芦苇,一直延伸至遗址四周,令我惊叹诧异:这种粗壮的恋水的草本植物何以生存于浩瀚沙海,面积又如此之大?
  遗址静立于沙海之中,四面沙丘环抱,自然沙丘之外还是沙丘。我们在环形的保护栈桥上远观:残存的佛塔现高九米,土坯垒成;据说塔内供有多尊佛像,还有精美的彩色壁画;沙子底下隐约可见一个正方形的院落,大约有几百平米,或者上千平米。——小佛寺并不小。只有他可以告知我们天地间曾经的沧桑,但他却无语,只在冥冥中导引我们思索和推究。
  学者探究的大致结论是这座佛寺兴建于公元前后(大约是西汉晚期),废弃于唐朝晚期。上世纪初年,西方探险家斯坦因,就是那个骗盗无数敦煌文物让我们爱也不能恨又不成的家伙,首次发现此处,并先后两次出入,盗走大量文物。另一位德国探险家紧随其后,光顾此处,当然他也不会空着手回去。此后各路小蟊贼频频“来访”。
  佛教自公元前5世纪后迅速由印度向亚洲大陆深处传播,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公元前1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可以想见,新疆地处中亚腹地,自然成为文化沟通的大陆桥。一般认为中国佛教文化最早是自新疆传入中原内地的,这一点没有异议。而昆仑山下的和田地区南倚青藏高原,西南毗连印度,更是近水楼台,占得先机,加之丝绸之路南线(玄奘大师取经归途便是选择这条线)的通道便利,佛教在和田的流传与盛行便顺理成章了。
  今和田地区,古称于阗,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后世亦或称“和阗”,亦作“于 ”、“和 ”;1959年汉字简化后统一写作“于田”、“和田”。历史上的和田是西域三十六国中少数几个长期发达繁荣的地区之一。在公元前后的千年中,和田是亚欧文化、中南亚各色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碰撞地与传播带。全地区的和田市、和田县、皮山、洛浦、于田、民丰、策勒等地都发现了佛教遗址,都出土了早期文物,其中尼雅精绝古国也是真实的存在。新近的考古资料(策勒县壁画)证明,和田或许就是佛教东传中原的第一站。
  但我的疑问并未消解,反而更大了。佛教文化在西域和田兴盛得如此之早之广(内地的发达期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何以废替得如此之快与彻底呢?是自然的原因还是人为的原因?是伊斯兰教文化东渐形成的强力?那么,这些遗存为何又多湮灭于大漠之中呢?大自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那满视野的芦苇该怎么解释?也许称它们“沙漠芦苇”不恰当,它们就是芦苇,本来也拥挤在湖岸塘堤,或摇曳在碧波清池之中?不是说人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本就是“泊”,而且上世纪初尚有沿岸的罗布泊人以捕鱼为生?

(阮敏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3 16:55:32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