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四期>教研阵地

说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组 杜先柱

一、说教材
  1.本课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教材地位: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西学热,近代思想家们把学习西方与救王图存相结合。主要思潮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派要求君主立宪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然后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再学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甲午战争以前主要是学习西方科技,甲午战争之后主要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本节内容讲述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学习西方的一个不断深化过程。同时也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洋务思想,早期的维新思想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理解:a.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阶段特点,对当时的知识界解放思想和向西方学习具有启迪作用。
  b.西学东渐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传播的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c.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知识,探究中国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收集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生平事迹。
  b.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与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
  c.将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鸣提供给学生,引导开放式学习,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思辨中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认识到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每一次思想探索都与国家民族面临的转折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b.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4.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演进的过程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
  1.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中向西方学习过程的三个子目——“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设置若干材料和问题,并将这些材料、问题贯穿在教学之中。
  (2)图文教学法:教师提供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通过阅读图片、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来掌握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及重点、难点知识。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二年级学生应当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我将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和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对重要知识引导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纳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联系,可采用“情境—体验—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通过影像资料)
  导入新课:
  在鸦片战争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周边的民族或政权常常被冠以“蛮夷之邦”,率先迈入资本主义时代大门的西方列强最初来华时也是一样。然而,堂堂的“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不向“英夷”求和。这次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冲击太大了,但它却引发了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剧变。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率先惊醒,“开眼看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古老的华夏大地萌发了。
  (一)、开眼看世界: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鸦片战争向西方学习,学习什么?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①清朝危机四伏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③有识之士在外患严重的条件下,面向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概况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各国律例》开启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展示《海国图志》图片、史料
  3.意义:明确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并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对当时的思想界有更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②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
  2.含义: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其实质是在不动摇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3.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4.影响:迈出中国近代的第一步。
  5.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提出的问题
  理解“师夷”和“制夷”的关系,明确把是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高到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二者之间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三)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2)代表人物:王韬  郑观应等
  (3)主张: a.经济上    b.文化上    c.政治上
  (4)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作了思想、理论上准备,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影像资料  甲午战争的失败)。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
  (1)背景: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政治方面   民族危机加重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③严复:君主皆为“窃国大盗”,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3.变法及其影响
  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要求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封建思想解放潮流。
  课后总结:
  纵观“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制度——思想”或由“学习科技——社会改良——民主革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西方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栾宜斌老师编辑  马兆庆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3 16:32:5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