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 张修胜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是基础,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学化学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年高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使人感到“多、杂、散、乱”,规律性不强,需记忆的知识多,令人头痛。所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要与其它主干知识紧密结合,要抓好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各板块知识的相互渗透,要抓好学科内各知识板块的综合。
一、研读考纲,重视课本
《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只有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及其题型示例,认真研读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如何考,考到什么程度。复习中要重视课本,回归教材,任何复习资料都代替不了课本,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生容易产生疑点、模糊点甚至盲点。如2010年高考中,课标安徽卷28题涉及了Fe3+和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并非主干知识,散落在教材中,做题时,就有可能因不清楚这一知识点而失分。因此,只有抓住了大纲和课本,才算牵着了牛鼻子,才能既抓住主干知识,又能够全面覆盖。
二、掌握规律,牢记特殊
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零碎、分散,思维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做题没有把握。复习时应以具体物质为点落到实处,以物质类别,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原理为线理清思路,掌握规律,以不同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反应关系为面织成知识网络,最后与基本概念、理论、实验、计算等融合构成化学学科体系。此外,还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善于分析、对比、发现异同。
掌握规律,还要牢记一些特殊性,如特殊的化学反应,特征的反应现象,特有的反应条件,特殊的用途及某些物质的特殊结构等,记熟这些特殊性,在解题时就能迅速抓住突破口,即“题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知识主线的构建
复习时,注意把单质,化合物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使其形成线,“线”的形成有两种思路。一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掌握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如:
非金属部分(包括C、H、O、N、Si、S、Cl等):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
金属部分(如Na、Mg、Al、Fe、Cu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
二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主导,以元素价态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为主线,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如常见的四种非金属元素(Cl、S、N、C)的价态变化线,如下所示:
抓住主线,可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知识点清晰,便于记忆和应用。
四、抓住学科体系的构建
纵观历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不仅要落实每一具体的知识点,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上,使学科内主干内容之间融合贯通。因此教师在复习时,为了真正实现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有意引导同学们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注意与理论、计算、实验、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有机结合,提升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知能力。
五、重视知识与化工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时,应尽可能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木之本,进而培养出学生学以致用的化学素养。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化学试题Ⅱ卷中都出现了“化学工艺流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核心,任一题型均可考查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要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归纳、总结出一些小规律,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张修胜老师编审 陈德军老师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