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四期>班主任论坛

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高三文(3)班主任 付小锋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学生在一个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班级文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如果我们把不同的班级加以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在理想追求、行为方式上,确实存在着差别。这就是不同班级文化的表现。这种差别可能不是教师或班主任有意造成的,但是它却潜在地、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这个班级中的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使学生生命展示与张扬的坚实土壤得以生发,因而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这几年在实施班级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一些启示,借《墨浪花》一隅求教于大方之家。
  班级文化建设具体要做哪些?
  物质文化:班级的环境布置。
  行为文化:班级的系列主题活动。
  制度文化: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精神文化:班级的学风班风、人际关系。
  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都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塑造班级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让班级留下班主任深深的烙印。
  (一)培养学生对班级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根据马斯洛动机理论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他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满足这种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只有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才能使班级在个体的力量之上向前发展,要产生这种归属感,又必须使学生对这个班级有种认同感:他能否接受这个班,取决于他在这个班级中能否按他的理想发展,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汲取的营养,这包括必要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等属性。从学生汇集到班级的第一天,我首先将学生家庭情况摸清楚,父母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家庭构成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强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年轻的冲动的情欲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心理状况也很复杂。有很多很多孤僻的冷漠的学生,成绩也很不理想,但实际上这只能说明他对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兴趣,并不能说明他的其他方面。即便没有过人之处,也不能断定他一无是处,也应该使用鼓励这种驱除心理阴影的良药。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试着在班级内部开展学习互帮互助结对子活动,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跟成绩较差且性格孤僻的学生坐在一起,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那种班级荣誉感,一花独放不是目标,关键要百花齐放才是班级。培养各类型学生对班级的亲近感和一种家的归属。在这儿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形成一种积极的活泼的班风,为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个性添砖加瓦。
  由于班级是文科班,文科生的特质就是学习上缺乏目标性和一贯性,很多学困生对学习缺乏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据这种大家共有的缺点我在高二分科后就给学生们制定了《班级学习重点》:
  一个中心:矢志不渝地坚持以数学成绩的提高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持之以恒地狠抓英语学习
         灵活多样地搞好文综学习
  有了目标学生就知道朝什么方向走了,这一点上班主任有领航员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班级这个大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融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这一点在德意志和大和两个民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班主任作为一个家长,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一种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的班规:
  念骄奢,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狭心,则思江海下百川;
  以时远,则思光阴逝如流;
  乐娱游,则思玩闹应有度;
  将抄袭,则思百害而无益;
  虑劳神,则思劳逸当结合;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叹学劳,则思未来在手中!
  从人格与道德的角度要求学生言出必行。有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家长沟通很少,原因在于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没有把他也当成家庭的一个成员,家庭事务从不顾及孩子意见,忽视了孩子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要建设班级的文化氛围决不能忽视这种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实际上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雏形。珍视和逐渐培养他们这种责任意识对于他今后对事业、对工作、甚至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通过责任感的培养塑造学生人格
  当学生逐渐担负起对班级的责任感,那么班级就会朝着共同的良好的预期目标发展。在这种良性发展过程中,随着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人格的塑造也能同时得到促进。个体的人格表现为一种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权利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中学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很多观念逐步成型。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如果说培养责任感要求统一划一,那么塑造人格是为了学生能在集体中更好的发展,体现他的自我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比如在处理早恋问题上,我以前的学生曾经在周记里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恋爱难道非要给它加个“早”字,他觉得来了就应该轰轰烈烈的爱,不存在早晚问题。所以我以后尽量不用这个敏感字眼,改用“交往过密”。同时,开展主题班会,讨论《泰坦尼克》的主人公在回到陆地结婚以后是以离婚告终还是白头到老,以一种观念讨论的文化形式代替苦口婆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在我的班级多年来见不到垃圾桶,因为我要求学生们要有搞好自己周围卫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们养成习惯后将自己吃的东西都能自觉打包带出教室,班级卫生干净整洁。
  (四)通过人格塑造完成素质教育任务
  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而不是培养一批考试机器,或是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艺术与生活的人。马斯洛动机理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班级里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的统一,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能够令他实现自我价值。
  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了班级的有关条幅:
  班训:修身在于静,成功在于勤
  班风:严肃、认真、自信、自强
  学风:乐学、静悟、恒练、博采
  考风:用智慧书写答卷,用真诚点亮人格
  平时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人格。形成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让班级管理闪耀着文化的光辉。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从考试中拯救出来,回归到一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价值所在,拥有健全人格,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称之为成功。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阮敏老师校对)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08-03 16:44:21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