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九期>教研阵地

地理教学中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培养

地理组 谢珊珊

 

引言

  地理学科由于其具有抽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内容比较复杂,主要是关于地球表面比较繁杂的地理事物、自然现象、地理规律等,如果单纯地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背诵和记忆,是很难达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它需要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以及地理规律进行分析,使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予以总结和解决问题。在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教学中,许多地方都可以采用归纳和演绎的学习方法,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模式,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地理原理。而且,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很多就是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来说明的,尤其是在基础理论上。也就是说,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课标要求,亦或是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对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培养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地理教学的主要思路,让学生在归纳和演绎中获得地理知识,体验地理学科的奇妙性和科学性,真正实现地理教学以生为本的素质化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的时候,需要教材内容的支撑和基本知识的学习,需要有符合学生认知思维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知识,通过对教材已有内容和教师、学生收集的地理教学素材等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归纳出地面现象背后存在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通过举例说明等方式进行演绎,推断出规律和原理的可行性和正确性。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训练和发展的过程,在达到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这个知识目标外,通过增强归纳演绎的能力,实现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另外,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还需要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活动、运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

  二、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具体课例分析

  (一)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归纳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相互转化的起点、终点和先后顺序,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规律;通过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归纳出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作用;通过太阳系行星资料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通过观察生活中风的动力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归纳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等。

  本文以高一地理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来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推断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作为地理教师,就要把归纳能力的培养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这节课也是关于水圈知识的第二节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大自然水循环基本规律这个基础知识上的,作为世界主要水体的海洋,其运动形式之一的洋流,将成为本节课探究的着手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洋流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洋流对世界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一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初中地理知识记忆范围内,由于高中地理相对复杂,地理环境会需要地球表面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也相对多一些。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达不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归纳的能力,才能为将来探究地理奠定基础。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把学生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绘制洋流模式图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里面游轮撞击冰山的视频,图片展示出游轮出事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兴趣,为洋流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洋流在运动形态和时间上存在的共同点,让学生归纳出洋流的定义。通过教师对图片对洋流进行红蓝两色区分,红的为暖流,蓝的为寒流,让学生试着归纳出日本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以及东澳大利亚暖流和秘鲁寒流的方向、流经海域、稳定对比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暖流和寒流的特征。另外,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归纳出地球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洋流位置和方向绘制在世界地图上。这样的一节课通过教师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以及在学生归纳出洋流的定义、特征和成因后,进一步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既能够保证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演绎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演绎能力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比如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生产和人的生活这三个方面演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规律出发演绎出具体的交通、聚落等根据地表形态进行分布的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后,演绎出不同经度、纬度、海拔的地点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性等等。

  本文在此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能够举例说明,不需要对每个自然要素进行系统学习。人教版地理教材在这节课中,先是呈现了一个案例,后面又设置了三个活动题,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演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来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而且在“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这一部分,同样是对基本原理进行论述,然后设计活动,训练学生的演绎能力,让学生明白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地理教材这样设置就是为了通过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案例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演绎能力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其对知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都是循序渐进,逐渐发展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通常都是利用几个案例引申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例子演绎出地理原理。这样由浅入深,逐渐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比如我们把地球比作一个生态圈,那么这个圈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各要素之间是独立发展还是存在某种联系呢?这样开始一堂课,教师通过步步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推理不断思考,运用演绎方法,推理出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三、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教学建议

  (一)通过读图训练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设计好的地理教学图片,从而获取知识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演绎。读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也是地理课程学习必须的一种技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图片的有效使用,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对其展开研究。比如,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能够很快归纳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这个结论,然后再引入中国地形图”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就可以归纳出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和密度的影响,那么再引入“西藏人口密度图”,学生就能运用刚才学过的原理演绎出西藏人口密度少的原因。这样通过充分地使用地图,训练了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二)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就需要不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许多问题的探究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善于开发课本教材,借助教材中的问题探究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归纳和演绎等诸多能力进行问题探究。例如,在探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思考,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各种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出影响工业区位的综合因素。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归纳演绎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实践上,当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其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农业区位选择地理教学中,对于农业区位的不同,相应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程度也不同,让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因素,把北方种植区串成一线并提出问题:这些种植区的区位共性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进行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和举例论证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谭永胜老师 编审)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10-27 10:10:25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