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八期>杏苑走笔

走进古镇苏埠老街巷

退休教师 赵葆德

六安的民谚有“一埠二厂三马头”之说,意思是在六安县城之外的农村集镇中,从规模大小、繁华程度上看:苏家埠最大,毛坦厂次之,马头集名列第三。说到苏埠镇我并不陌生,镇内有四条大街,十来个巷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镇南方的韩摆渡工作,每逢赶集常去那里,当地人口头禅是:“走!上埠去。”现在虽不在那儿工作,也常常怀念它。

  去年因事上埠时,我与同事习惯地从东大街进去,向西行走经古镇商贸中心的十字街,那里是按方位东、西、南、北命名的四条大街交汇之处,再经西大街,直通淠河沿,全长约一里半。在四条大街中,以南大街最长,也最为繁华。徜徉在老街上,脚下踏着或是一块块长条青石,或是一块块代替青石条的水泥板块的路面,两旁是一家紧挨一家的铺板门老店面,抬眼可见青砖灰瓦的门面房,被一道道风火墙(俗称马头墙)分开。这一切显示出老街依旧的风貌。如今几条大街皆显得陈旧、冷清。连做生意的小商户也屈指可数,大都成为居民住宅。东大街仅有一家铁匠铺,可也听不到当年一天到晚的“叮铛”打铁之声了;西大街只有一家老式可转动座椅的单间门面理发店;南大街也无昔日繁华,挨门挨户俱是老头老奶的住家户。镇北的北大街那片区域,街巷纵横交错。昔日与众不同,既是手工业区,又是商贸繁荣之地,它既忙于生产,同时又忙于经营。那里有因大小不等、五颜六色的油纸伞而命名的伞巷,有挨门挨户、推拉之声不断的炮竹巷,有以姓氏为名经营百货的尤巷,还有劈竹剖篾、箍桶做盆而形成的篾匠街。这些传统手工业生产,现在这里已难觅踪迹,除篾匠街东头一家产品远销国内外的渔网具编织厂外,全是居民住家之所。

  说到街巷,人们总是认为街比巷宽,巷比街窄。街是做生意的,巷是穿街的过道。但是这里街巷区分并不明显,也不按常规。在镇北大王庙院巷道尽头则是一条太平街,顾名思义,体现小民百姓的愿望。其街全是灰色小瓦房,街长大约三十米,宽不过两米,街面全是铺板门店面,路面中间铺有很深车辙沟的竖直条石,两旁有鹅卵石铺成,中间高,两边低,与不长不宽的北大街极为相似,可谓典型的明清老街,只有上述几条巷道一半宽,现无任何生产、经营之户。街北头的大王庙早已不存在了,后改成的小戏院也不存在了,如今是断墙残壁、倒梁断柱。类似的商户门面房,在北大街一带倒有好几处。街中间东侧却有一家张姓铁匠在此发迹。今有油漆一新、装饰考究的三间小瓦房,中间铁门上有对联曰:“红炉照天地,铁锤锻日月”。门旁墙上镶嵌一碑,简述发迹之史,此屋无人居住,仅作纪念之地。街的南头西侧,原有一家浴池,现门已关闭。可见此街虽小,当年在镇中商贸不同凡响。全镇一隅的太平街尚如此,古镇昔日有“小南京”之称,真是名不虚传。

  这里由于不适应现代发达的交通工具通行而显得闭塞。原先经营商户陆续迁往镇外开发新区。如果对这些老街老巷,加以保护、修复,开发旅游,作为一景点,其价值甚为可观。

  说到巷道,由东大街火神庙巷道通向大陂塘的空旷地,早已开辟成农贸市场,那里生意兴隆,早晨更是热闹非凡;西大街的澡塘巷,是典型的一人巷,巷道狭窄笔直,路面与太平街相似,但异常平坦,它名副其实,巷道尽头是:“工农兵浴池”;南大街就不同了,东侧昔日不知何故命名的同川巷,被最早规划的棋盘街开发成一条街面宽敞水泥路平的商业街,并与大陂塘农贸市场相通连。还有因附近有形似月牙的水塘得名的月牙塘巷一带,如今却是才开发的最好的居民住宅区之一。

  今年春节之时,我又走进古镇苏埠,在亲戚陪同之下,走街串巷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古镇虽老,风貌犹存。尤其是在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悬挂的红灯和门前一地的炮竹纸的映衬下,让老街增添了生气、喜气。当走出老街老巷进入古镇开发的新区,让我又有“古镇展新容,今朝胜往昔”的感慨。

2015-3-16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13 09:23:23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